对于关注财经或者理财的小伙伴,今年对于“降准”一词一定不会陌生。那么,央行降准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降准一定降息吗?下面小编就来通俗易懂的介绍下。
降准是什么意思?
央行降准,就是央行降低其他银行的准备金率。(央行是指银行的银行)这里的准备金率是指银行必须把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存在银行,这个比例就是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
央行降准,就意味着银行可以支配的资金增加,(银行存在央行的钱是不能随意动支的),市场上各主体从银行里能贷款的钱增多,市场会活跃。
简单来说,央行降准,就是减少从银行拿走的保证金。银行留下的钱就增加,可贷出的款增加,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随着国家去杠杠,市场钱缺金,央行2018年已经进行了三次降准,具体如下。
1月25日开始实施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
4月2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置换9000亿元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
7月5日,实施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下调银行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约7000亿。
降准和降息的区别
降准主要针对银行,降准不是降息。
简单来说,降准不一定降息。降息是央行下调存款和贷款利息。
但通常情况下,降准会增加市场货币量,货币量增加就会降低市场利息,即资本成本降低,因此央行通常会在降准时伴随降息。
比如,今年以来,余额宝类等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就与央行降准有关。当然,降准,并不意味一定降低,这不是绝对的,主要还需要结合市场环境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