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通信/传统IT > 华为的HR人才战略,挖人、用人与留人_腾讯新闻

华为的HR人才战略,挖人、用人与留人_腾讯新闻

天乐
2021-02-19 04:38:58 第一视角

"

中国历来有商帮传统,出自一方水土的同乡人互相帮扶,缔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的商业传奇。如今,商帮意味渐淡。名校出身的企业家竞相崛起。他们既有知识又有胆识,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中,趁势而上,各显其能,既互相帮扶,亦时常相互竞争。本文章将带各位领略华为任正非的故事!

"

作者|李楠

编辑|李曙光

年过古稀的任正非,过去一年经历了太多动荡。

大女儿被软禁于加拿大,小女儿在娱乐圈出道引起热议,让他做了“史无前例”的道歉。更不要说,华为在群情激昂的不服输后,处境却愈加艰难。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早就预言,2020年对华为来说将是最艰难的一年。

根本上,华为面临的困境是一种技术困境。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整体所要解决的难题。

华为的困难,反过来证明了它的技术实力之强。华为的发展本就是从困境中开拓而来。

这段过往历程中,有一所高校与华为关系紧密。在华为发展早期,为它打下坚实基础。直至现在,也持续为华为输送能量,助其成长。

这,就是被称为华为“娘家”的华中科技大学。

“娘家”的诞生

华为董事会的17名成员中,有4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分别是:郭平、胡厚崑、孟晚舟、彭中阳,都是华为的轮值董事长或副董事长。

更准确地说,上面这些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月,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这所高校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又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华为创立于“华中理工”诞生的前一年,可以说,两者共同成长。

华为早期骨干中,有些本就是校友。

郭平加盟华为时间极早,是打开华为人才困局的关键人物。

郭平

1987年10月,在深圳湾畔杂草丛生的两间“简易房”里,任正非与人合伙投资21000元,创办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取名“华为”,经营业务涉及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警报器、气浮仪开发生产及相关工程的承包咨询。

最初两年,华为做的是代销香港HAX交换机(一种电话交换机),赚取差价获利的生意。当时没人能想到,小小的华为,日后会在世界通信制造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做代理安稳,但任正非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而是希望自主研发通信设备。

虽然不是相关专业出身,他也早早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现代商战中,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就是一句空话。

1991年12月,华为开发出了BH03交换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不过有个问题,它是照着别人的产品做出来的,不符合任正非做自己产品的愿景。

限制在于技术实力。于是,任正非找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广泛邀请教授带学生到华为参观,寻求技术合作的可能性。而后,华中科大一位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郭平来到华为,促成了一种奇妙的缘分。

郭平当时已经毕业,留校做起了老师,但见到任正非后,被他身上企业家做大事的抱负以及待人的热情诚恳所吸引。

华为的心声社区常会流出任正非的内部信,其文笔的条理性让人信服。不过任正非的口才,很少有人领略。据说郭平初见任正非,在后者一番激情洋溢的谈话后,认为21世纪非华为莫属,恨不能第二天就到华为大展拳脚。

任正非对郭平的到来欣喜不已,他当机立断,让缺乏实践经验的郭平,直接做公司第二款自主产品研发的项目经理。

除了直接为华为研发做出贡献,郭平还给华为担任起“猎头”的角色。一有时间,他就返回母校或者拜访同学,邀请更多人才加入华为。

其中最重要的,是促成同学郑宝用的加盟。

郑宝用

在华为开始规范化管理,实行工号制度后,任正非工号0001,郑宝用工号0002。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任正非指着已经成为常务副总裁的郑宝用说:“一个人能顶一万个。”

郑宝用出生于福建农村,家境贫寒,天资聪颖。早年间看过一部名为《珊瑚岛上的时光》的电影,让他对激光痴迷,高考时便搜寻有关激光的专业,去了华中科大。

当时福建考生的分数普遍较高,郑宝用的高考总成绩更是比班上一些同学高出一百多分。

受益于中学数理化的扎实基础和过人天分,郑宝用的大学学习比较轻松。后来顺利拿到理学硕士学位,他像郭平一样当起了老师。

据说,郭平曾告诉任正非,同学郑宝用的才能“十倍于我”,华为要想大展拳脚,一定要把郑宝用挖来。这场景颇有点像三国中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称二人得其一,就能得天下。

郭平找到郑宝用时,郑宝用刚通过清华大学博士考试。

相比去尚无名气的华为工作,显然清华读博的吸引力更大。但郑宝用经不住老同学的一番热情邀请,答应来华为实地参观一下。

而一番参观后,郑宝用改变了想法:通信市场广阔,华为前途无量,与其在象牙塔内钻研学术,不如到市场第一线大展拳脚。

某种意义上看,早期的华为确实比现在更有吸引力。巨头初生,前路不明,反而更能放大个人才华与价值。

郑宝用没再回清华,也放弃了博士学位,成为华为员工眼中思维敏捷、为人随和的“阿宝”。他的到来,促进了华为技术实力的提升。

郑宝用先是帮着郭平研发HJD48小型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这是一台机可以带48个新用户的新产品,与华为此前产品比较,性能大幅提升。

项目结束后,郑宝用成了华为的副总经理兼第一任总工程师,负责华为产品的战略规划和新品研发。

当时大家对战略规划没什么概念,而郑宝用的职责被理解为:“只要是不生产、不发货的产品,凡是没做出来的产品,都归郑宝用负责。

在这一岗位上,郑宝用搭建出了华为的研发体系,影响深远。在他带领下开始的用户交换机系列产品,在1992年给华为带来了年总产值超1亿元、总利税超过1000万元的销售业绩。

坊间流传,华为官微曾写过的一句话: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

没有华科人才的支持,可能就没有华为的雄起。

天才聚首

到了1993年,任正非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当时,华为交换机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且都是乡级以下的电信局。员工大多认为,2000门交换机便足够用了,但任正非想要开发万门机。

相关开发人员没有信心,忧虑于产品没有市场。郑宝用给大家开会,信誓旦旦说道:“你们尽管开发,开发出来,我保证帮你们卖掉10台。”

这时,另一位天才人物出现了,这便是生于1970年的李一男。这位比郑宝用小六岁的湖南年轻人,同样有开挂一般的经历。

李一男

15岁那年,李一男考上了华中科大少年班,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进入华为实习。

当时,任正非提出的“华为鼓励人人当雷锋,但绝不让雷锋吃亏”的管理思想,让李一男倍感新奇,而任正非也注意到了这位年轻人的潜质。

虽然是实习生,李一男被委任主持开发一个技术项目,任正非还为这一项目购买了价值20万美元的外国设备。

对创业阶段的华为来说,20万美元不是小数。然而因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这一项目意外搁浅,刚买来的设备成了废品,20万美元打了水漂。

李一男惴惴不安,任正非却没有责备的意思。在他看来,年轻人搞技术开发碰壁是常有之事,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取教训,重新再来。

郑宝用对李一男同样赏识。对李一男来说,郑宝用既是工作中的前辈,也是华中科大同一专业毕业的学长。郑宝用布局万门机方案,便把这位来实习的师弟调到了万门机组。

从2000门机向万门机的扩展,当时主流做法,是用内部的高速总线将多个2000门交换模块连接在一起,郑宝用和李一男则想另辟蹊径。李一男提出的设想是,采用准SDH(同步数字传输体制)技术来实现内部模块连接。

不必理解技术细节,只需知道,当时这种设想在国际上无人听说,但任正非下意识地认为,李一男的建议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妨一试。

于是,刚到华为七天的李一男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负责万门机的研究工作。

后来事实证明,采用准SDH技术是一项创举,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一种方案。

任正非对李一男的押注,成功了。

之后,李一男在华为飞速晋升:半年时间,因工作出色,李一男升任华为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因为在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中贡献突出,被提拔为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及总工程师;四年后,27岁的他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再后来,李一男有了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呼:华为太子。

在1996年到1999年,华为中央研究部在李一男执掌下,进入了历史上最具“狼性”的时代。李一男锐意进取的进攻型风格,在巩固和发展郑宝用既定路线的同时,促成了华为各产品线的全面开花。

任正非本人有一句名言:“郑宝用和李一男,一个是比尔,一个是盖茨。只有两个人合在一起,才是华为的比尔·盖茨。

虽然后来一系列恩怨纠葛,导致李一男从华为出走,但不可否认,天才李一男确实为华为发展立下了卓越功绩。

《华为崛起》一书评价:如果说郑宝用和郭平相当于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萧何,那么李一男就相当于三杰中最锋芒毕露的那位——军神韩信。

这三人,都是华中科大毕业。

开放、合作、共赢

一位网友回忆,华中科大大一的老师曾提到,华为早年有七成、现在有四成的高管都是华科的。现在几年过去了,比例应该有所下降,不过这位网友猜想,比例依然很高。

这种传闻未经证实,但华为与华科的关系确实依然紧密。

2020年,华为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当年8月,“华为最高档天才少年年薪201万”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热议。

所谓“天才少年”,是由任正非发起,旨在吸引顶尖人才的一个项目。“天才少年”们的工资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共有三档,最高年薪达201万元。目前全球仅四人拿到最高档年薪,而三位与华科有关联。

一位是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一位是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左鹏飞,还有一位是本科就读于武汉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张霁。

其中,张霁便是2020年8月热搜的主角。由于科研项目较多,张霁毕业时没有主动投递过简历,但腾讯、IBM、阿里巴巴、深信服等公司都给出了offer, 其中最高年薪超过360万元人民币。

不过张霁最终选择了华为,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在华为是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想这在很多我了解到的公司里是很难具备的,但是华为可以做到”。

张霁还表示,在华为最艰难的时候加入,也是希望能够为华为做一点贡献。

除了顶尖人才外,华科还向华为的中坚力量输送了大量血液。

有知乎网友表示,如果关注华为的校园招聘就会发现,华科的宣讲场次是细分到学院的。

在腾讯科技2020年8月的报道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透露,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大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

他还提到,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华科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当前在职的华科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

怪不得有网友建议,华中科技大学应该改名为“华为科技大学”。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曾明确说道,华为与华中大具有深厚的合作友谊,华为的发展离不开华中大长期以来的支持。

徐文伟

这种紧密的校企关系并不多见。

实际上企业与高校相互成就,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以“一个国家中产生的重大科学成就超过全世界科学成就的25%以上”,作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准。由此发现,近代世界科学中心先后经历了意大利、英国 、法国、德国和美国这五个中心的转移。

其中,前四个国家保持世界科学中心的时间大都在60到90年间,美国则已经超过了这个时限。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制度的竞争力超过了其他国家。

美国高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其优势之一。美国大学的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早期美国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价值的行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

硅谷的发展是产学研结合一个明显的例子。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神话,而硅谷也塑造了斯坦福的辉煌。

在斯坦福创立早期,任教的特曼教授为了学校长远发展,建议将部分土地出租,而后斯坦福大学划出 579 英亩土地,成立了第一个高校工业园区“斯坦福工业园”。园区将兴建的厂房、实验室、办公楼低价租给高科技公司,也把大学的技术转让给它们。

这成为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起点。

特曼本人认为,大学不是象牙塔,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最终目的。他曾为两个学生威廉·休利特和大卫·帕卡德创业提供538 美元的启动资金,由此成就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公司之一——惠普公司。

任正非在走访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时曾提到:校企合作相互都是有益的。“高新技术之父”万尼瓦尔·布什认为,学术自由与自由经济是天然盟友,新技术的研发应紧密地关注市场

近年来,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国际上遭遇的打压,追根溯源在于基础研究和硬科技的弱势。在国内企业实现科技突围的过程中,华为与华科的例子,需要更多一些。

作者|李楠

主要参考资料:

《华为崛起》;

《创华为:任正非传》;

《美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 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有需要融A轮的创业者欢迎添加小编拉你进群与汉理的小伙伴进行交流!

- 关于A轮学堂 -

初创企业从天使轮迈向A轮过程中,会面临形形色色难题,诸如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与VC谈估值以及完成A轮融资等。创始团队需要系统的知识和培训以及更精准的圈子来面对融资的挑战。“A轮学堂”旨在打造国内首家以A轮融资为主题的创投社区,为初创企业和投资人提供线上资讯与社交、线下培训与路演等服务。“A轮学堂”云集国内创业与投资大咖,已奉献近20期“大咖分享”及“A轮秀”,同时已完成八期“Founders Class”,汇聚200余位优秀的早期创始人。社会上A轮融资成功率仅1%,通过七期培训近30%学员企业成功完成下轮融资。A轮学堂旗下AC创服主要服务于学员企业,帮助学员企业对接优质的FA和潜在投资人,目前已累计服务近十家学员企业成功完成后轮融资。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