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争粉
“报告,已完成电力北斗卫星定位设备网络接入。”
“收到,北斗卫星数据连续回传,调试成功。”
近日,贵州电网电力北斗首座地面增强基站接入南方电网总部基站平台,这也是南方电网公司首座北斗地面增强基站正式接入总部平台,标志着贵州电网开启“电力+北斗”新时代。
截至目前,贵州电网121座北斗地面增强基站的施工安装已提前完成,并将于2021年3月前完成全部基站数据接入工作。除了贵州外,2020年南方电网在576座变电站建成电力北斗基站。
2020年6月,国家电网也发布计划称,年内要建设1200座电力北斗基站,将具备在全域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定位服务。
如今,北斗织就这张精密的“天网”,正在为我国能源发展保驾护航。
北斗+电力更给力
“温州调度自动化系统北斗通信通道已正常联通,3座10千伏水电厂数据全部核对无误。”2020年11月24日晚,浙江温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运行人员话音刚落,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此次基于北斗通信技术的电厂信息采集监测功能的实现,可为温州极端灾害情况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示范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基于北斗通信技术建成的平台,可及时采集和监测电厂等环节的信息,为高弹性电网提供数据支撑,帮助沿海城市建起一张“不怕台风的电网”。
在贵州每到冬季,冻雨天气容易导致输电线路表面结冰,承重增加,导致线断塔倒。目前,困扰该地的难题终于得以解决,由于引入北斗通信和定位技术,输电线路的监控数据可直接传送到电网生产指挥中心。一旦被检测出存在覆冰危险,预警系统会直接对终端进行定位,实时为防冰提供有效指导。
精度可达厘米级
近日,在广东省韶关市220千伏芙蓉变电站内,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在线监测装置运维工作。在站内走动的设备运维人员佩戴一顶特殊的“定位安全帽”,帽子右侧有天线,前端有摄像头。
“这顶安全帽有定位、通信、拍摄等功能,可自动连接电网自建的北斗地基增强站及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形成一套作业安全管控系统,以远程安监代替现场人工监查,减轻安监人员的工作负担,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设备与环境监控评价部专责许海林说。
在雄安新区,18座变电站、354条配网线路及600余组故障指示器目前已全部应用北斗技术,实现雄安电网北斗技术应用全覆盖。这不仅实现了电网导航授时领域区域性的自主可控,也是基于北斗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的转型实践。
“利用北斗导航无人机自主巡检,我们实现了厘米级的位置控制,实现了真正的无人化,提高了巡视效率和巡视质量,从而更好地保障安全可靠供电。”国网河北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峰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这是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对北斗系统的殷切期望。
“要实现‘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应用目标,北斗技术不仅需要继续创新,而且亟需打通‘最后一公里’。”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薛安成说。
与GPS一样,北斗卫星信号暴露在空气当中,易受卫星信号攻击的影响。而能源电力是特殊行业,需要构建统一安全防护体系。特别是在一些攻防战中,一旦对方切入假信号,让系统的某个环节获得错误信息,便可能导致其他环节连续错判,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北斗+电力’在应用初期大多是逐个探索,缺乏顶层规划设计。标准缺失在应用初期引发了兼容性不佳的问题。”薛安成表示,比如,不同厂家解析同样的北斗信号,由于缺乏标准,同一类信号的解析输出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后续环节的应用。
标准的缺失,间接地带出了北斗应用的另一个短板——商业模式缺失。相对于GPS,北斗的应用时间短,应用范围小,导致整体应用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不少环节仍然缺失统一标准等问题,其应用势必会增加更多的额外成本。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不断优化技术、建立应用标准、完善安全体系,在应用上稳步向前,打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驱动其实现价值的生产、传输及分配。”薛安成说。(编辑: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