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4G可以满足90%的需求,5G厘米波满足剩下10%当中9%的较高需求,5G毫米波满足剩下1%的极高需求。
用户对带宽的需求是有限的,2G可以满足传输文本的需求,3G可以满足传输图片的需求,4G可以满足传输视频的需求,目前只有用户较多、流量密度较大的密集城区4G容量存在紧张的状况,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Massive MIMO + 3D BeamForming来提供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覆盖,所以现在上了2.6GHz和3.5GHz的5G,但其实这两个频段也可以上4G,而且也可以提供同样的容量。这就是9%的需求。那么还存在一种极端场景,例如人流极端密集的景区广场、交通枢纽、展览馆、演出场馆、体育赛场等,这种情况下频率带宽更大、天线更多、容量也更高的5G毫米波26GHz和39GHz可以缓解,而且这本身是短距离场景,毫米波覆盖起来没有问题。这就是最极端的1%的需求。
那么还有更极端的需求么?没有了。所以6G是不需要的。5G毫米波的容量也只能在1%的需求当中得到发挥,5G厘米波+mMIMO+3DBF的性能也只能在9%的需求当中得到发挥。剩下90%的需求,4G足矣。
为了捏造需求,某司提出了VR/AR,VR戴着眼镜,是需要同时传输多路视频,根据头的位置展示其中一路,其余丢弃,这本身就是极其低效的传输,这里且不说效率,就说VR本身,戴着眼镜,也意味着这就是一个室内固定通信的场景,因为你必须在局限安全空间内使用,你不能边走边使用,也没这个必要。所以VR只对固定宽带有需求。AR呢?AR本身不传输视频,AR是在眼睛看到的视频上打标记,主要考验的是物体识别能力,AR不联网都能使用,AR对网络的需求跟一众地图软件对网络的需求是一样的,联网能用,3G带宽就够,脱网也能用,缓存了地图数据就行。
所以VR/AR对移动网络带宽是没有过多要求的。而所谓的工业互联网,智慧煤矿、智慧港口等等,这些用5G主要是回传摄像头数据,而摄像头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或者极小范围移动的,可以使用有线连接,也可以使用固定无线连接,对于移动性没有要求。所以这也用不上移动宽带。
有人问移动宽带网络和固定无线宽带网络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非常大。移动宽带网络必须考虑移动和漫游,因此其容量需求是不确定的,可能今天有一波人过来了需要很大的容量,明天人走了就不需要容量了,为了满足这种地点不确定、容量有波动的需求,移动网络的成本非常高,体现在必须做连续覆盖,并且必须确保各处容量都能满足突发需求。而固定无线宽带就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了,哪里需要容量、哪里需要覆盖,我只覆盖那里就行,我只给那里提供容量就行,我不需要为随机出现的、临时性的突发需求提供服务。因此固定无线宽带的成本比移动宽带低一个数量级。而且固定无线宽带不需要运营商,谁用谁自己建就行。而移动宽带必须是一个公共网络,必须由公网运营商提供服务,大家一起用,一起分摊成本,才能实现每用户可负担的成本。
所以现在的5G+工业互联网,基本上都是伪需求。物联网里只有车联网是必须依靠移动宽带的,因为车是可以到处开动的,位置随机。只有人和车(广义的车也包括无人机、船等可自行移动的设备),这俩对移动宽带是强依赖,其余都是弱依赖,包括工业互联网、抄表传感器网、安防视频探头网等等,都只需要无线宽带即可。
再看有人提出的6G目标,什么太赫兹,10Gbps带宽,有需要吗?没有。还有卫星互联网,有需要吗?有,高空飞机、海上船舶、陆上无人区需要,但这些需求跟陆地移动通信相比占多少比重?估计1%都不到吧。因此6G就算有,也不是要替代4G/5G,而是补充,补充5G覆盖不到的那1%。况且卫星互联网根本不需要6G,因为卫星互联网运营商是全球运营,人家自己玩儿就行了,一个运营商就能覆盖全球,没有多运营商局部覆盖+互相漫游的需求,不需要多运营商执行一个共同的技术标准,那么何必非要融入ITU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