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是一个特别不平凡的一年,时间会抹平很多噪音,呈现出真正的规律。
当我们面对短期巨大的不确定性时,拉开历史的尺度去看,会清晰很多,比如更知道科技创新的价值与基础教育投入的必要。
当我们面对扑朔迷离的现象时,抓住关键的本质,用大的历史观、时代观,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全局!
坚持独立思考的必要
到了年终,总结、梳理一下过去,展望未来是极为必要的。
尤其今年由于疫情,出行受制,许多面对面的交流只能放在网络视频上,但也是因为长时间的无法远行,才有时间,有空间去思考一些未来的问题。
短期的考虑,是如何活下去且活得更好;长期的则是,未来的赛道如何布局,如果你进不去或者没资格下场比赛,那么你的投资又可以放在那些领域?
互联网造就了不少“风口上的胜利者”,但更多的参与者不过是做了这次资本盛宴的“垫脚石”。
今天一个网红,后天一个天后,这个时代,能保持3个月的市场关注量,都算是流量明星。
如果能实现市场半年的长时间持续关注,可谓是“顶流”!不知道是说迭代好,还是人们太过于求新的欲望高,许多人也只有在奔跑中才能保持动力,一旦停下来反而焦灼不堪。
当然,面对抖音、今日头条这样强大的流量面前,还能保持独立思考,能在瞬息万变的关口,保持住自己的节奏,不跟风,不固执,不人云亦云就显得更为难得。
坚持自己的熟悉领域
这样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也不少,他未必多有钱,也未必有多大影响力,但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而还能坚持自己的选准方向,明确知道自己的专业边界去提升自我专业,且有足够的价值底线坚持,就更显难能可贵。
而在这个时代,不随波逐流,不被潮流裹挟,依然坚持独立思考和在事情上动脑筋的人,我以为,都是生活的勇者。
他山之玉的借鉴
生活总要继续,那么如果考虑未来的投资,又该怎样布局,去哪里布局呢?
虽然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引擎,可落实到具体的投资场景又该如何做呢?毕竟,有些领域是足够高的门槛儿,够不着就是够不着。
当我们大部分人无法驾驭科技的时候,我们则可以留心科技的人才最容易出现在那些地方,从而在场景上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的链接思维才有后面的要素流动。
这里不是说房价!重庆就是重庆,其它城市的房价没有多少可比性!不过,一些领先城市的发展策略算不算是一个借鉴呢?
他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用了怎样的科技策略实现了弯道超车?这样的城市科技发展策略对于重庆有没有参考价值?
不谈房价,就谈科技发展对于城市发展在重要节点的推动作用!
在深圳阶段性的城市发展策略里,科技进步对深圳的城市发展尤为重要。尤其深圳在08年创业板在深圳开市,更拉开了深圳与大部分城市发展的速度。
科技让城市诞生更多品牌
我以为,当时深圳提出的科创板上市和现在重庆谈的“西部科学城”,在城市经营策略上,有点儿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自己与外界的合作效率,做大蛋糕。
从结果来评判这个政策或者举措是否有效,或者更为客观。
可以看到,当年至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的国产品牌,如波导、夏新、熊猫、科健,早在当年第一轮洗牌就全部出局!
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三来一补加工业迅速完成原始积累,现在诞生出更多品牌。
而以华为为代表的本土制造业迅速产业升级实现了产业转型,而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华为、OPPO、一加手机现在已经是全球品牌。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新陈代谢,因为科技发展战略,深圳吸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就是活力所在!
但另一点,深圳的房价也是越来越高,对于没有资产的人是越来越不友好!而新的产业一旦进入标准化,降低成本就是刚需!
而这些外溢的产业机会会不会来到重庆?看看这几年重庆两江新区外来的产业扎堆的数量与能级,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注重要素聚合的空间价值
除了现实的产业升级,我们更要看到由此带来的鲶鱼效应!
当时深圳的科创板开启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深圳金融和科技产业的活力,连机场客流都跟着大幅增长,这就是城市的聚集与吸附效。
同时这也带来了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企业家精神等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深圳的科技高度地位得以实现!
从深圳的城市发展轨迹与发展策略上可以看到两点。
一点是城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更需要科技的赋能来提升城市经济活力。
另一点是科技企业聚集会带来资金、人才、信息的汇集,从而诞生更多的商业机会,带来城市的持续活力!
现在深圳在科技方面,不仅有国内一流研发机构与孵化平台,更有大量的以科技为依托的企业。
其市场化能力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强悍地位,华为、腾讯、OPPO、大疆、中兴、康佳、创维、腾讯等。
梳理这些企业集中的区域,几乎都在深圳南山区,城市空间聚集尤为明显,也就是说科创企业的分布布局不是随机的,而在重点区域集中聚集的!
那么现在的重庆哪里能实现这种科技企业与资本的空间聚合呢?这样的位置或许就更值得关注与布局。
了解国家顶层战略路线的必要
梳理深圳科技创新的研发,则会发现深圳科技企业研发技术更多依托是北京的高等院校的基础技术实力和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而深圳充分的市场化和企业家精神,则使得这些高科技研发有了商业转化的能力,这三点尤为重要。
只谈技术不谈市场需求,是解决不了产业迭代升级与企业持续发展;同样只谈商业转化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很可能就是在短时间领先而不具备持续性引领。
科技创新不是无根之木,离不开探索精神的高悬,也离不开科研机构的学术实力与高科技发明专利获得!
而学术实力和科技发明专利的实现,则是来自对于基础教育的扎实持续投入。
可以说,深圳现在取得的成就与城市地位,离不开当初国家顶层战略设计带来的资源聚集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愿为基础研究提供人员与资金支持,这才是真正的战略眼光!
而战后的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其战后大量吸引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的国家战略更是息息相关。
美国通过巨量的资金支持,激励科学家探索最前沿的科技,鼓励企业不断将科技成果向应用层面转化。
可以看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要实现城市的创新战略发展,一方面离不开顶层的路线设计,有国家战略布局的持续资源与资金投入。
重庆的高端研发、企业家精神、市场化程度有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呢?如果自身不够强,能不能利用别人的资源强大自我呢?
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在重庆似乎更应该得到一些传播,也应该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努力的人文气质方向。
咱重庆人,有时意识其实挺封闭的!
重视基础教育投入大的区域
另一方面,也一定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高等教育机构的聚集密度以及和企业的充分链接,没有这些基础,空喊口号的喊科技创新不过是一种自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有资格谈科技创新战略。
一则是足够多的研发机构或者基础高等院校;二则是这些院校与市场化强的企业有深度链接。
所以重庆现在提出的“西部科学城”,就更体现出重庆在未来城市经营策略上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事实上,重庆在科技创新层面已经与大部分一二线城市拉开了距离,想想80、90年代重庆大学有多少优秀的学者?
经过这20对年持续的挖墙和主动的流出,重庆在高素质人才争夺方面,确实大大落后了。
无论留人政策还是学术地位,其实,“学阀”这个词,门槛挺高。
而现在从个人仕途的角度出发,如果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业绩,就意味着被新的年轻干劲儿足的新生力量所替代。
而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本身竞争就足够强烈,一味向外求,不如就在熟悉的领域做出一些业绩。
现在社会对于基础教育也是急功近利,生怕孩子学不到,每样都要好,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
学习的功能,不仅是获得可用的知识,更是通过知识和能力获取的过程发展智能。学过的东西不记得、用不上,这一点也不重要!
在学东西过程中培养的智能能力,才是人发展的依托。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学的东西有没有用,而在合不合适智能能力的发展。
现在上海的教育改革,可不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现在重庆政府对于新的学校的教育大纲有怎样的调整,是不是该值得关注。比如
你要相信,政府重点精力与资金保障的公共服务产品,尤其像教育、医疗这类高能级资源扎堆的区域,一定是可以跟随投资的区域。
立足重庆的大历史观
咱不需要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但对于时代的赋予机会也不能拱手相让!
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梳理,国家对于重庆的金融发展定位是“内陆金融中心”、“国家级中心城市”。
这属于顶层路线设计,这是国家意志,在这样的国家意志后面必然带来制度的倾斜与资源的分配!
事实上,重庆这几年更是把智能制造及相关的高科技产业落地作为核心的城市产业经营策略。
其次,从高端制造的势能信息传递过程看,拥有非常密集的产业供应链资源,可以快速的把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企业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网络,低成本与短交易优势突出。
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是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重庆未来也需要在这样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而重庆的制造业方面全体系的工业制造本就具备,而在产业规划与产能输出上,重庆不仅是常规的制造业中心。
汽车工业中心,也是电子和信息产业中心,本身已经与全球化市场已经融为一体。
再则,从就业角度考虑,我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么大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就业市场要求大量制造业的存在!
现在东部临海城市因为深度卷入全球化,出口导向的经济结构受制,在这一点上,重庆的制造优势与地理地位就更为凸显。
重庆本就在制造产业拥有优势,现在更有部分沿海产业链整体性的往重庆转移,而本身在人口聚集方面,也有优势。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基础研发的扎实和科创的赋能!
重庆政府高标准打造的科学城不是“重庆科学城”,而是“西部科学城”,其星辰大海是成为整个西部的科技战略高地!
这样的功能定位就更具战略价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重庆的高科技产业,尤其高端智能制造就更值得期待;而这后面也意味着大量的商务、商业机会,
一个指标,把重庆最近几年的航空全年旅客吞吐量做个梳理,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重庆航空从2006年的800万人次,到2018年突破40000万人次,只用了十二年时间,而到了2019年已经是4478万人次。
流量的增速或许也是评价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数。
立足重庆的大时代观
未来重庆能不能把高端智能制造这个产业做好,这个问题永远都会有旁观者的疑问,而对于参与者,只有每天在进步,业务在洽谈,员工在不停的招聘,就是最好的方向。
而科技从业者,尤其实业性的科技工作者往往需要承担市场的职责,甚至默默无闻的付出,因为他们内心追求的愿景更为宏大且更具生命力。
下面是一则关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些科技从业者的追求与理想,学成归来后如何赋能社会,带动国家科技的进步,给一个图片。
这个纪录片把更多的对象落实到那些象牙塔走出来的教授,尤其留学归来的70后教授、资深学者如何通过技术研发走向商业变现,如何创造市场。
而那些所谓牛逼的互联网大佬,所谓的BAT,及网易、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等,都想挣快钱,甚至社区超市都极有兴趣,对路边小摊和农贸市场的升斗小民也不放过。
他们拥有如此强悍的资本能力与极高的话语权,但其本身的科技对中国的实力并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提升!
那么多软件公司,宁可花成万上亿的钱去开发游戏,也没一家愿意去开发工业用软件,如CAD,CAM等设计、制造用软件,不愿意去开发工业领域一些基础性的软件?
现在的重庆,把高端智能制造当做核心产业布局来作为推动未来重庆发展的持续产业引擎,这盘大棋局,从更高层面来看,核心还是要培育几个龙头以带动整个产业!
以重庆浑厚的工业实力,在互联网+工业时代,尤其在拉动内需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有没有机会呢?时间会给出答案。
而根据重庆市规划展览馆的空间规划,到 2035年主城都市区人口将达2800万!
如果我们用点儿大时代观、大历史观来参看现在的重庆,实在不用太过毛躁!
重庆的未来,如果有更多产业在,有更多乐业的机会,那么这里的安居就更值得期待。
要用未来的思维来做今天的事情,这才是布局下一个赛道的必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