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从媒体到坊间,都在舆论上讨论并支持华为造车。
但这次华为好像不打算上顺天意、下顺民意。
这不,一条“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调离岗位”的内部指令,瞬间掐灭了公众的好意。
这其中的信息量很大,至少表明关于是否造车的问题,华为内部也争论不休,甚至已经存在能够“干扰公司”的建言,可见发言者的段位高高在上。
自从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参与智能汽车浪潮,蔚来、小鹏、威马等造车新势力后浪汹汹,公众在潜意识中,觉得华为造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咱又不是没那实力,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但都不如华为。
尽管这样严厉的措辞公之于众,但一些网友的揶揄也随之而来。
企业家的嘴,骗人的鬼。曾经华为也信誓旦旦的表示不造手机、不造电视,现在还不是深陷真香定律。
从当下来看,华为确实不适合造车,即便想造,条件亦不成熟。
1
造车都是小事
数据才是大事
从这份文件上,虽然是给内部看的,但释放出的信息则是让车企们,尤其是国产车企们吃颗定心丸。
现在的华为还想只交朋友,不树对手。
所以,选择做智能汽车的方案解决商更适合人设。
在智能汽车时代,传统汽车本身就对科技企业的橄榄枝心存警惕,始终担心对方从底层架构上敲自己的竹杠,如果现在擅言造车,无疑更是将华为好不容易拉近的关系变成仇敌。
《教父》教育我们,人在江湖,始终不能让对手知道你心里的真实想法,朋友也不行。
一方面,我不造车,让你安安心心的跟我合作;另一方面,外界宣扬我要造车,又让你担心如果拒绝我的合作更是逼我自主造车。
尽管我在造车的事儿上坦坦荡荡、不躲猫猫,但不代表我不懂得薛定谔的猫,两种状态同时存在,就看你是选我还是逼我。
用这样的心机揣测华为好像显得过于真实。但从另一个真相上,华为现在造车的确是以卵击石。
虽然在智能化的底层架构上,从5G、通信、芯片、无人驾驶、智能应用等方面华为都具备最齐全的能力,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谷歌,而不是中国的苹果,只要像造车新势力那样,再包一条汽车生产线玩玩乐高化的组装,华为汽车就能成为信仰。
然而,任正非确实是中国为数不多,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企业家。
他深知,即便华为拥有当下中国企业最完备的造车条件和雄厚资金,但有一点,仍不能操之过急。
那便是数据。
就算华为现在真的造车,凭借品牌名声卖出造车新势力们的两倍数量,但相比较燃油车,体量仍是微不足道。
为了这眼前的风头,失去巨大的燃油车盟友,根本就是为了芝麻丢汗血宝马。
只要还作为人畜无害的合作方,华为就能通过广大盟友们的既有体量,采集多维度、超广度的路况数据,从而优化和升级自己的相关智能生态。
中国很多车企包括百度,之所以敢diss特斯拉和谷歌,正是因为这两个外来的和尚并不具有本土数据优势,无法做出最贴合中国路况的智能服务,乃至无人驾驶技术。
而华为想要真正的在底层架构扮演谷歌化的角色,就必须先尽可能的拥有绝对领先的数据优势,而这不是每月卖个一两万辆的华为汽车所能满足的,至少得每月卖个一二十万辆才行。
所以,华为选择的盟友是实际电动车销量最多的比亚迪。
02
把动机往坏处想
把目的给理想
以比亚迪一贯的形式风格推测,再好的兄弟也得防着对方惦记自己的媳妇,两者的合作之所以能成,一定是签署了硬性的约束条件,比如,华为得向比亚迪承诺在一定的阶段内不能造车,或者利用与比亚迪的合作来造车。
当然,这只是猜测。兴许两者真是高山流水,想做中国的博世与大众、世界的谷歌和三星。
而孔二老师之所以这么小人之心,是因该内部文件标注“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三年”。
莫非华为和比亚迪的和平条约是三年?待时机一到,再平分天下?
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
另外,即便华为作用数据后不造车,以此来结合自身优势也能大有可为,完全可以成为平台方,而非弱势的造车商。
近些年大众、戴姆勒之所以斥资数百亿欧元怒砸平台,便是为了以后能靠卖平台服务挣钱。特斯拉所探索的盈利模式之一,也正是打算出售自家平台的无人驾驶技术和芯片。
搞汽车行业都知道,卖车真不挣钱,全是交个为其他事买单的朋友。
孔二老师腹黑之外也有理想。
目前对汽车工业而言,最不缺的是嘴子,最缺的是根子——整个行业的基础架构。我们用市场换技术换了几十年,依然还回天乏术。
被接连卡脖子的华为,最明白这种敢怒而不敢言之痛。
所以,倘若华为真有机会在此时代机遇里锻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部分,注意,是一部分的基础架构,那么即便华为不造车,我们也能遍地见华为。
就像你从未用过一款叫英尔特品牌的电脑,但你始终与英特尔如影随形。
且在此之下,把华为从张扬的树枝变成不见光日的树根,反倒能结出他人的汽车造化。
做基础架构,必须拥有甘埋地底的勇气。
我们无法得知华为的真正用意。但我们可以肯定,华为将涉足汽车业的起点,设在了赛道落成之前。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