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没带公交卡乘车,您得扫一下健康码……”“怎么扫啊?小伙子。”“打开微信扫。”“我不会啊。”……9月26日,在19路公交车上,年逾七旬的徐大爷在面对司机的扫码要求时,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伴随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上预约挂号、二维码点餐、扫码购票、移动支付等,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过,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数字鸿沟”。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难处多
69岁的梁女士住在城坊东街,谈起数字时代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她打开了话匣子。
梁女士介绍,因为住得离子女家较远,她一般都选择打车去给子女帮忙。“咱拼命招手,可对方却不予理睬,这让我十分生气。”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后,梁女士忍不住和子女抱怨,才从子女口中了解到原来这样的空车都接到了派单,“其实也属于网约车,只是咱不知道而已。”
像梁女士这样茫然应对数字时代的老年人在我市还有很多。在园林系统工作的赵女士表示,弟弟在北京工作,由于想念弟弟,老母亲常常缠着她学习网上购票。
“每回买票,我妈就坐旁边,我手把手教了不下十次,但她就是领会不了。”赵女士清楚,母亲想学手机购票,一来是想念弟弟,二来是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三来也是想跟上年轻人的步伐,不想被时代抛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8.1%。这两项数据结合显示,“数字鸿沟”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区智能手机课程火爆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开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课程,我呀,最喜欢智能手机课程。”9月25日,刚刚在丽华社区上完课的周大爷表示。
周大爷解释,在他们社区,很多老年人都有融入数字时代的愿望,“我们这个课程是周一和周五才上,大家都是掐着指头算日子,一到时间,都争着去听课。”
对于听课的效果,周大爷由衷赞叹:“就拿我来说吧,以前有一次去看病,挂号排了一上午,轮到我了,才发现专家号放完了。现在,我只要点开健康山西,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挂号的需求。”
家住下元的江大爷则表示,平时子女们工作忙,和老人交流时间有限,他学会操作智能手机才能融入孩子们的圈子。“不会玩智能手机,你就根本没法了解子女们在关注什么。”
老年人群关注高,社区服务回应快。太原市社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智能手机课程受青睐,我市很多社区陆续开设了智能手机应用教学课程,内容涉及网上缴纳水电费、上网预约挂号等,“参与度特别高,老人们反映很好。”
“快时代”也要照顾好“慢速度”
时代飞速进步,生活日益便利。如何在“快时代”背景下关照好“慢速度”,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值得全社会关注、思考、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对此,市社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时代带给社会的红利当然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但进步不能无视有困难的人群,便利也不能以一部分人的不便和沉默为代价。
“有些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动手能力差,记不住一些使用程序,或者操作不熟练,也有一些老年人对网络支付等缺乏信任,怕上当受骗,对数字生活持观望、犹豫甚至抵触的心理。但这些老年人大都属于数字可塑群体,只要对他们抱有耐心,加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完全可以让其中一大部分老年人享受到无障碍的数字生活。”这位负责人表示,各机构、企业在推出业务功能时要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程序操作简洁易懂。同时,也应该开设线下业务,配备工作人员帮助老年人把事情办好,让老年人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此外,作为子女,也要多些耐心,多些帮助,尽量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化、数字化时代。(记者张慧)
原标题: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