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通信/传统IT > 99%的人没有读透松山湖_腾讯新闻

99%的人没有读透松山湖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07-21 03:07:26 第一视角

作者:宋 丁

来源:宋丁视点

近来东莞松山湖有点吸睛有点热,主要是那里的房价涨得有点快,去年8月均价是2.9万多平,一年之后的今天就涨到大约3.8万多一平,足足涨了大约30%,部分二手房价甚至飙升到4万以上。

松山湖的房价比东莞1.6万一平的均价高出将近1.5倍,显然人们看好松山湖的前景,用脚投票了。似乎可以说,人们有点读懂松山湖了,但我仍然认为很多人,包括前来买房的人未必真正读透了松山湖,松山湖可是一篇大文章,华为来了,恐怕只是开了个头,丰富的内涵会不断地浮现出来。

01

先让我们看一下,原来的松山湖是什么?

——2001年成立的、占地72平方公里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基地;

——致力于科技开发区和科技新城于一体;

——坐拥8平方公里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生态绿地的科技园区。

后来的松山湖是什么?

——2004年以后明确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东莞教育、科技研发、高端智造业新城:

——以华为移动终端基地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毋庸置疑,松山湖的定位是在一步步提升的,尤其是在华为移动终端总部从深圳搬迁过来以后,带动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落户松山湖,大大提升了松山湖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引发了松山湖片区的地价和房价的显著上涨,这不奇怪,美国硅谷也是这样的。

02

如果我们对松山湖的认知就到此为止,在我看来是显然不够的。我想至少应该从三个角度深入认识和理解松山湖。

其一,从市场动能的视角看,松山湖是大湾区里以市场力量驱动产业跨越式升级的最佳样板。

若把珠三角和长三角做比较,珠三角常常拿出市场化程度这把利剑来舞弄一番,的确这是珠三角的明显优势。回头看东莞几十年来的发展,最突出的正是市场化发展,各个镇的制造业体系都十分强大,都是依赖对外开放和长期的市场化操作,甚至市场化强大到连代表政府公共力量和形象的城市中心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镇区强于城区的现象非常明显,现在才在努力补建城市中心。

但是,必须充分肯定东莞市场化的巨大意义,没有市场化,就没有东莞的世界工厂称号,就很难想像东莞能进入新一线城市行列。

东莞既然有着市场化动能的强大优势,当然应该在后来的发展中延续这个巨大的优势。的确,我们在松山湖的发展中看到了。尽管松山湖最初是政府规划出来的一个科技产业园区,但是,真正让松山湖崛起的原因是市场动能,是民间力量,是华为这个巨无霸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主动入区。华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深圳出发,向位于周边的松山湖外迁,这完全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事先谋划出来的。

东莞从几十年来的民营经济建设制造强镇,到全球顶级民营科技公司华为自决入驻,呈现的是一脉相承的市场化行为,同时也是升级版的市场化行为。东莞坚持了正确的市场化方向,这就为松山湖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特别看好松山湖的科技创新发展前景。与同一地区那些获得国家强力扶持的、重要的科技园区相比,例如把国家科学中心揽入其中的深圳光明科学城、得到中国科学院鼎力支撑的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不免显得有点“层级”不够,但是,回想深圳当年的情景,也是完全无法和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国家投入科技教育力度非常强的城市相比,但最终却是依靠高度的市场化动能和强大的民营经济力量,取得了中国科创第一城的荣誉,国际科技专利数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全国都遥遥领先。松山湖携市场化的强大动能,不会畏惧其他国家导向型科技城拥有的政策动能,松山湖的科创型市场化的惊艳崛起必将再一次印证明日东莞的辉煌,并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以市场力量驱动产业跨越式升级的最佳样板。

其二,从企业主体的视角看,事实上引入并与深圳分享了全球最牛企业华为的总部经济价值。

华为移动终端总部基地迁往东莞松山湖的消息曾经在深圳引起了巨大的风波,网上一片“华为走了”的喧嚣声。华为的出走显然与深圳之痛——没有土地提供给华为再发展有关,但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原因是,深圳房价太高,让华为众多员工感到了生存的压力。

尽管华为方面一再强调,总部仍在深圳,永远不会离开,但是,深圳仍然对华为出走松山湖耿耿于怀。华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都设有大量的分支机构和下属企业,深圳为什么对华为松山湖基地如此敏感?

从表面理由看,因为松山湖距离深圳太近,且其基地设计成了美轮美奂的欧陆小镇的风格,员工在这样的基地工作,感觉非常舒适惬意,这种环境显然对深圳总部有着很大的离心力。

从内在原因看,尽管华为声称搬迁到松山湖的只是移动终端总部业务,然而事实上,华为的一些总部性质的功能也“搬迁”或“部分搬迁”过去了,例如,除了目前占据华为核心业务板块的手机移动终端业务外,大量的研发业务、财务支付结算业务、培训业务、国际交流业务、甚至部分营运总控业务都转移到松山湖基地去了。可以说,华为松山湖基地的诞生,客观上已经使得华为的总部基地分成了两个板块:位于深圳坂田的老总部板块和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新总部板块。

华为不会离开深圳,但华为又的确离开了深圳,这看似矛盾,但又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才是让深圳焦虑的地方。深圳焦虑了,东莞却大喜过望了。要知道,华为的到来,绝不仅仅是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入驻,而是真实地引发了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关注,让松山湖突然间名扬海内外,随后慕华为名而跟进的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就是在不断壮大松山湖的底蕴和提升松山湖的科创价值。

可以这么说:华为是全球唯一的,因而松山湖也具有了唯一性,这种无形资产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松山湖因华为而成为大湾区的绝版科创基地,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能够直接窥测硅谷地位的科创先锋地带。

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

其三,从产城融合的视角看,松山湖正在创立一个不同于广深的、以科技研发智造为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

松山湖不是一个湖,也不仅仅是一个科创基地,更是一座城,一座以高科技创新产业为依托的智慧新城。像这种定位的基地在大湾区、在全国有很多很多。松山湖的产城融合如何走出特色化道路?

03

在前不久松山湖举办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松山湖的产城融合,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是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关系。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这条走廊经过五个城市,其他四个都是大湾区中心城市,都列入了走廊名称中,唯有东莞没有列入,这对东莞看起来是不公平的,但是,东莞有松山湖,完全不必介意形式,只要依托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东莞同样可以在这条科创战略通道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和辉煌。

二是大湾区科创核心新三角的关系。这个新三角是:深圳的光明科学城、广州的南沙科学城和东莞的松山湖。未来这个核心三角将在大湾区科创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起步更加市场化的松山湖具有强其独特的、强劲的潜力,应与其他两个科学城形成鲜明的差异化的竞合关系。

三是东莞城市中心金三角的关系。未来的东莞,城市中心将发生剧烈变化,将形成全新的城市中心金三角地带,即:作为政商文中心的主城片区、作为科创中心的松山湖和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滨海湾新区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带。松山湖将在这个金三角互动互补共享中获得长足发展。

四是东莞未来智造圈的关系。东莞几十年来最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制造业,松山湖的科技研发正是支撑传统制造业升级为高端智造业的核心平台。东莞未来的智造圈共有五层:核心圈是松山湖,一级辐射圈是周边五镇,二级辐射圈是东莞各镇,三级辐射圈是大湾区,四级辐射圈是大湾区以外地区。

五是深莞科技创新智造产业链的关系。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观点,深莞关系就是:深圳研发,东莞智造,目前积极推进的深圳都市圈也在强化这种关系。然而,我认为东莞并不是被动接受深圳研发成果的上下游关系,松山湖的诞生表明,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同样具备先发能力,应该与深圳在科创领域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关系。

六是华为双中心的关系。应确认华为的总部基地客观上已经变更为深圳坂田主中心和东莞松山湖副中心,应支持华为合理布局两总部基地的业务分工,如深圳坂田基地侧重战略运营、金融总控、国际关系等核心业务,东莞松山湖基地侧重科技研发、业务培训、高端智造等核心业务。

东莞松山湖

在处理好上述六大关系的基础上,松山湖的产城融合方向就明确了,就是要全力建设创新型的城市中心,包括五大中心:

——全球性高端科创研发中心;

——直接服务于高端智造的金融资本运营中心;

——低密度的、创新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心;

——绿色花园式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便利优质的生活人居中心。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松山湖的低密度问题,因为松山湖未来也要迈向中心化,然而一谈中心,很多人就想到广州、深圳那些高楼林立的CBD。松山湖不要学广深,要走硅谷的道路,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导向,产城融合就走低密度中心的道路,其实华为松山湖基地就是一个低密度办公环境的样板。试想松山湖作为大湾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没有密集的高楼大厦,而是一个绿色掩映、低平精美建筑自然布局的空间,将给我们带来多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原来人类竟然可以在如此怡然通达的环境下从容潇洒地工作!

上面我分别从市场动能、企业主体和产城融合三个视角谈了对松山湖的看法,希望能助力大家加深对松山湖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感觉松山湖仍然深不可测,充满神秘的魅力,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其深切而丰富的内涵。那就让历史来检验吧,历史是公平的,相信松山湖会以其杰出的价值外溢不断证明自己,以锻造自身的恢弘历史!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