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通信/传统IT > 印度制造入戏太深,青铜想虐王者_腾讯新闻

印度制造入戏太深,青铜想虐王者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07-20 07:12:53 第一视角

2018年的电影《真爱裁会赢》,写一位手艺精湛、生性乐观的印度小裁缝,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服装厂打工,但看到老板把印度制造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男主的才华再也压不住了,在片尾的时装大赛中,他用漂亮的创意服饰击败了流水线产品。

电影的意象简单明了,印度想当全球制造天团不是一两天了。

去年的上海进博会,印度馆的语法天秀“Make In India”火了,很多人以为是小学英语还给了体育老师,其实那是2014年9月25日莫迪提出的国家战略。

“Make In India”有一份庞大的心愿单,覆盖民生、制造、电子科技、生物医药和能源5大类25个行业(后来扩充到27个),除太空、国防、保险和传媒外,所有行业的外资持股均可达到100%,其中手机是消费电子的突破口。

印度有决心,也有策略。

第一步,他们将手机进口关税从10%提高到15%,2018年2月又提高到20%,诱导过去只重视销售渠道的外国企业投资建厂;

第二步,组建产能承接这一变化,2015年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挂牌了第一家手机产业园,小米有4家工厂落户于此,基础设施更好的国家首都区(简称NCR)更受欢迎,光是临近新德里的诺伊达就有上百家中国企业。

2019年《印度电子产业国家政策》提出要成为全球设计和制造基地(ESDM),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生产10亿部手机,货值1900亿美元,其中6亿部出口。

对华米OV来说,有人砸手机,只要是花钱买的,无所谓,理智早晚战胜情绪,但印度寻求重新定义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这就值得警惕了。

过去,中国手机的标准出海通路,都是先找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国内,产品和竞争都是初级形态,但体量足够大,又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作为全球化的跳板。

这种“王者虐青铜”的玩法,符合条件的除了印度就是拉美。

印度人口是拉美的2倍,背倚东南亚市场,而拉美能打的就是ABC三国,外加北美的墨西哥,人均GDP与中国相当,但关税和无形壁垒很高,这就不如专攻印度一国划算。

雨果·巴拉时代的小米曾经进军巴西,2016年5月被迫退出,因为搞不定运营商,也无法对付走私和窜货,拉美的线下返点都是30%起步,小米后来转战墨西哥,主打红米Note4,定价5499比索,居然比国内合约机贵出1倍。

所以中国手机全球化,首选通路还是印度。

我们的国内需求早已饱和,2016年以后出货量连年下滑,去年高达7%,Counterpoint、IDC、Canalys、Strategy、Analytics等机构都认为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但我们的产能仍然居高不下,2010年就达到10亿部,去年是17亿部。

反观印度现在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大型单体市场,去年增长了8%,甚至疫情肆虐的今年Q1,中美两大手机市场分别衰退20%和16.2%,印度仍然有1.5%的增长,中国手机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加强。

以小米为例,去年全球出货1.25亿部,印度4360万部,超过中国的4000万部成为消费大户,但小米去年营收2000亿元,印度只贡献了3542.692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348 亿),与出货量不成正比,说明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市场。

从生意角度说,13亿人口的印度好比一个蓄水池,拼出货量的时候,可以让报表更漂亮;消费升级时,又能保营收、冲利润,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印度有自己的想法。

保守估计,印度的智能手机用户今年将达7亿,大部分是从功能机转化而来,小部分是换机升级,“Make In India”的套路就是把低端市场留给本土企业练级,刷副本,然后推动中国厂商向中高端迁移,最后吸引苹果和三星的高端制造,实现“Make for the World”。

只是做的太彻底,带来一些反常现象。

比如2016年初创公司Ringing Bells发布全球最便宜手机,成本据说是1719卢比,只卖251卢比,约合人民币25元,卖一赔七的节奏,传音在非洲都不敢这么干。

商业模式显然把各种套路都用上了,包括预装APP回补硬件,摩尔定律的大订单、缓发货等等,还有就是财政支持,因为印度在ESDM框架下对电子产业有20-25%的财务奖励,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EMC)也有50-75%的成本补贴。

今年的EMC2.0计划又提出8年内拿出376.2亿卢比资金,鼓励投资建厂,每100亩土地的补贴高达7亿卢比,受益的主要是欧美日韩企业,因为印度已经把接壤国家的投资打入了另册,准入路径改由政府管理,针对谁不言而喻,反观日本、韩国企业在印度主管部门就有Japan Plus和Korea Plus的快速通道。

至于限制中国手机的影响力,印度有一套更复杂的玩法。

印度手机的主销区间是在7500卢比到1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700-1400元,出货量接近总额的60%,小米在印度累计出货1亿台,90%在这个价位段。

最近印度手机零售商协会(AIMRA)表示15000卢比以下手机的库存告急,呼吁供应链补货,但印度政府4月出台的政策却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印度PLI(大型生产相关激励计划)为增量销售的手机企业提供4%到6%的奖励,但发票金额必须在15000卢比以上,这样既把中国手机推向中高端,又减轻了本土企业在低端市场的压力,心思可谓缜密。

其次,印度把2017年7月实施的GST(商品和服务税)税率从12%调高到18%,这对苹果和三星毫无影响,只做1000卢比以下入门机的本土厂商也无所谓,受累最深的是中国手机。

小米只能向米粉发公开信,宣布全线提价,Redmi的主销机型最高上涨500卢比,性价比大为削弱。

至于高端市场,印度用PLI忽悠苹果尚未奏效,双方还在讨价还价,现阶段“Make for the World”主要依赖三星。2018年三星在诺伊达新建了占地12.9万平米的全球最大手机工厂,设计产能6800万部/年,今年扩充到1.2亿部,30%出口,工厂剪彩时莫迪和文在寅都出席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结局宝莱坞?

印度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有一席之地,这是事实,2014年印度生产的手机只占全球的3%,2017年已达11%,印度不想只当产品倾销地,不甘为别人的全球化跳板,可以理解。

目前中国品牌对印度的市场依存度各有不同。

小米的手机、可穿戴设备、电视、厨卫等都依赖印度走量,之前雷军捐1亿卢比帮助印度抗疫,也是这种市场地位的必然反映。

OV去年在印度的总营收是3872.6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9.6亿元),合计略多于小米,现阶段主要是烧钱做品牌,拼的是厚积薄发。

华为的主战场在欧洲,按余承东的说法,华为在任何地区份额低于15%就是失败,那5%的印度可说是惨败了,不过随着欧美市场恶化,回归也有可能。

某些米粉动不动就嘲笑印度人民“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这就没意思了,毕竟您就是做手机的,不是发动机,也不是光刻机,对不对?

客观的说,我们的产品和印度的市场都是真香。

对于Make in India,华米OV要提防三件事。

第一,警惕印度打通手机产业全链路。

印度研发、设计都不差,短板是产业部类不齐全,硬件配套差,所以最近搞了个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计划(SPECS),提供10大类产品25%的的生产奖励。印度人觉得高大上,中国人听了想发笑,因为连USB线材都在奖励范围内,这东西你到某宝真比自产划算。

但也有厉害的,比如SMT组件(表面贴装技术),这是手机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控制在伟创力、富士康和金鸿运等几家公司手里,一旦突破瓶颈,印度有可能后发制人。

制造业拼的就是成本、规模和效率,我们别神化,也别瞧不起人。

第二,别让印度手机做出强品牌。

当年小米为什么能做起来?因为苹果没有在2011年就推出廉价iPhone se,三星又执着于S和Note赚钱,这才留出了性价比空档。

现在印度把中国手机逼向中高端,但品牌、研发、设计、配套尚未形成威胁中国手机的产品力,所以中国手机必须持续施压,小米做4499卢比的Redmi go,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三,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避险策略。

想把海外市场变成长期饭票,光有产品力不够,这方面小米是过来人。

2014年印度德里高院裁定小米侵犯了爱立信专利,下令全线产品禁售,后来高通救场才算解决,小米从此给高通交“授(bao)权(hu)费”。

所以国际化的前提是有国际伙伴。

后来又有人指责小米将信息传回中国,小米于是把数据中心本地化,将海外MIUI迁到亚马逊的AWS,Tiktok在美国也用这招。

让人放心才能赚钱。

2015年4月,雷军说动了印度塔塔家族的重要人物Ratan Tata,对小米进行个人“投(bai)资(song)”。

海外化的前提,是与当地的小伙伴建立稳固的伴生关系。

做生意不是打游戏,不能KO所有人,就要寻求共赢。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