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董兴生 每经编辑:杜毅
4月23日,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正式开幕,活动将持续7天。与前5届不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数字阅读大会首次采取线上方式举行。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以下简称:中国音数协)发布了《2019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和用户规模进一步提升。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达288.8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7亿。
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的场景和空间也不断扩展,“全场景沉浸式阅读”正逐渐成为现实。因此,5G+阅读,也成为今年数字阅读大会的热门话题。
数字阅读用户规模4.7亿 半数以上愿意花钱
《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达288.8亿,增长率达13.5%。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为275.3亿,专业阅读为13.5亿。
从收入结构来看,订阅收入仍是构成数字阅读行业收入的主体,占比为60.8%。值得一提的是,版权收入规模增幅明显,由2018年的21.4亿元,增长为2019年的56.6亿元,同比增长164.5%。
除了市场规模,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也持续扩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7亿,较2018年增长8.8%。
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 视频截图
用户数字阅读意愿和付费意愿也持续提升。从数据来看,2019年数字阅读用户人均电子书接触量14.6本,接触20本以上电子书占比53.8%。与之相对的是,人均纸质书接触量仅为8.8本。
在付费意愿方面,用户平均愿意为单本电子书支付18.9元,50.0%用户愿意为单本电子书付费20元以上,平均每月花费37.8元在购买电子书上。
“数字阅读用户粘性持续增强,每周阅读3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88%。手机阅读成为持续阅读的首选,69.7%的用户,每天用手机持续约达1小时以上。”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介绍。由此也可以看出,数字阅读用户在阅读行为上整体较为重度。
图片来源:《白皮书》截图
京东读书此前发布的“2019年读书报告”也显示,电子书、听书等数字阅读的使用频次,远高于纸质书。“纸质书月均阅读35.8次,而电子书高达50.2次,听书也有40.9次。”
进入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疫情期间,数字阅读也成为不少读者的共同选择。
“疫情期间,69.6%的用户在居家防疫时选择阅读消遣,有超过半数表示平时就喜爱阅读,只是苦于缺少时间。就阅读时长而言,疫情期间,超7成用户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比平时多。”咪咕阅读相关负责人告诉每经记者。
1月30日,在中国音数协倡议下,60家数字阅读企业免费开放阅读资源和防疫知识内容。2月,数字阅读总量超过72.2亿人次,总阅读市场超过3.3亿小时。
该负责人认为,疫情期间增长起来的数字阅读市场虽然属于“被动增长”,但读者养成的阅读习惯,将成为今后生活的常态。“数字阅读将以优质的内容资源和阅读体验,培养人们的数字阅读兴趣,巩固大众的数字阅读习惯。”
5G技术拓展数字阅读新场景
本届数字阅读大会搬到云上进行,是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所致,而5G时代的到来,则为“云上大会”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数字阅读而言,人工智能、VR、AR、5G等技术的发展,也使数字阅读的空间和场景得到极大拓展。
据通信行业协会(GSMA)预测,到2025年,中国通信运营商的5G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测算显示,2020年-2025年,中国5G商用带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
“随着5G的正式商用,数字阅读行业加大马力探索5G+阅读,不断拓展数字阅读的空间和场景,加速了数字阅读向‘全场景沉浸式阅读’升级。”咪咕阅读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5G超高网速、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等特性,更多细分和垂直的阅读领域得以发展。
“5G技术将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知识获取体验,阅读介质也将发生进一步改变,阅读场景将会无处不在。”阅文集团副总裁朱靖此前也讲述过他对5G时代数字阅读的展望。
图片来源:《白皮书》截图
与往届数字阅读大会相比,本届大会设置了云上VR书店、云博物馆、云上IP馆、5G体验区等内容板块,全方位展现5G技术给数字阅读及泛文化行业带来的改变。
其中,云上VR书店突破了线下书店的物理空间限制,又能实景还原线下场景。而云博物馆则囊括了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资源,借助5G+“XR”技术,通过云讲解、云导览和VR看展,让观众与文物“亲密接触”、沉浸互动。
5G技术赋能下的数字阅读如火如荼,而传统的实体书店却一步步滑向深渊。对此,咪咕阅读相关负责人认为,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阅读在业务形态上各有优势,完全可以相互融合。
“传统纸书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融入数字阅读功能,如扫码听书、AR阅读等,以此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数字阅读也可以通过将优秀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出版为实体书,延长作品的生命和效益,并不断强化优质出版内容储备。”该负责人建议。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