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FR发布统计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6亿美元,餐饮机器人占8.9%市场份额。
很多大餐企都在近年布局机器人餐厅:
海底捞花巨资打造智慧餐厅,萌萌哒的机器人成为标配;阿里的无人餐厅,机器人送餐比人快不少;二三线城市餐饮门店也开始出现机器人的身影。
其实早在2015年餐饮人对机器人的探索就开始了,一方面是因为猎奇,另一方面则是餐饮业这些年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
餐饮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人力成本逐年上升,还有高流失率,迫使餐企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方案。24小时不用吃不用喝,不用发工资买社保的机器人成为了探索的方向。
同时,机器人还具有操作高度标准化,更高效安全的特点,很多机器人餐厅最快能够做到20秒出餐,大大提高了翻台率与营收。
不过,尽管机器人有那么多好处,但对于餐厅经营来说却并不乐观。
2020年1月有媒体走访了长沙街头的6家机器人餐厅,结果是3家已经倒闭,1家退出,1家正在装修升级,1家正常经营的餐厅中,也仅有1台机器人在运营。
肯德基曾经也在一些门店试用过餐饮机器人,后来因为性能不稳定,又容易被玩坏,重新采用人类服务员。
为什么大多数的机器人餐厅总是铩羽而归?原因有3点:
1、无法实现全自动化,功能相对单一
很多餐厅只能实现简易的无人化操,仍需要与人力有机结合,而且受技术限制,多数餐厅机器人功能都比较单一,只能指路咨询点餐送餐,顾客如果需求再多一些,基本会处于“当机”状态。
2、购买成本高,维修成本更高
虽然这些年机器人的研发和运用越来越普及,但是购买价格依然不低,价格从几千到30万都有,并且功能越多价格越高。
虽然看上去可以减少人工支出,但后续维护成本过高,长期来看成本并不划算。
如果以一个机器人使用寿命5年来说的话,相比一位月薪3千的服务员价格,优势并不太明显。
3、缺乏人性温度,与顾客仍有距离感
有网友说:之所以喜欢海底捞,是因为他们的服务让我觉得很治愈。
说到底人类说还是情感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器人餐厅可以猎奇,但如果成为常态,没有任何人与人的交流,可能消费者并不会十分乐意,反而会选择更有人情味的餐厅。
总而言之,机器人作为智能产品在未来的餐饮中一定占有巨大比重,但就目前其产业的发展情况、成熟度、产量而言,尚不足以支撑在餐饮业的普及。
餐饮老板们不用对其如临大敌,但需密切关注其发展,及时跟上,用好这些智能化工具,提前预定通往未来的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