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 > 从世界组成的角度看,有什么工作是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的_

从世界组成的角度看,有什么工作是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的_

天乐
2021-07-04 10:58:11 第一视角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今天我们聊一下“机器替代工作”这个话题。

从“意识”角度,看工作的类别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最近有朋友在讨论这个话题:未来,有哪些工作是无法被机器替代的?

这个问题在工业革命刚刚兴起时应该也被问过,当时很多工人砸坏机器,认为这些机器抢走了自己的工作,那个时候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问。

现在回头看看,依然有大量的工作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例如各种新兴技术的岗位、不确定强的岗位(例如厨师等)、与人交互的岗位(教育、医生等)

在未来,这些领域中肯定有很多岗位被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替代,但是依然有很多岗位不可替代,这些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消耗大量的人类的意识。

是的,“意识”才是关键。

意识,是人类的专有能力

世界的组成元素包括三种:物质、信息、意识。其中“意识”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了解和利用“信息”。

如果没有人类的“意识”,七千万年前地球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最多地貌上被自然的力量改变了一下而已。

而人类的“意识”则让我们发现了火,掌握了制造钢铁工具,发射卫星,寻找更多石油,建立空间站等越来越抽象复杂的能力,这也是区别人类与机器的唯一标志。

所以,那些需要更多“人类的意识”的工作,就难以被替代。

工作的可替代性与消耗的人类“意识”成正比

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工作:所谓工作,就是根据人类的需要和付出的成本之间的一种平衡。

简单来说,就是你想要一支雪糕,而制作雪糕的成本又不是贵到你难以忍受的地步,那么制作雪糕的工作就出现了。

如果制作雪糕的成本是1万元一支,普通人根本买不起,那么这个工作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了解工作需要消耗什么:每一个工作都需要消耗两样东西,即原料和意识。

制作雪糕的需要消耗糖、水、可可、香料等原料,同时在生产前还需要知道一个合理的配方、在生产过程中要工人检查质量、检查卫生等,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而设计配方、检查质量等工作都需要消耗人类的意识,只是设计配方需要消耗较多意识,而检查质量消耗较少意识,而生产过程则基本不需要消耗意识,直接由机器完成。

最后对消耗的意识进行排序,就会发现工作的可替代性高低程度,以雪糕为例:

(1)设计配方

(2)检查质量

(3)检查卫生

(4)生产雪糕

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就是“设计配方”,这个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分析,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口味、文化趋向等进行创新,最终找到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雪糕配方。

越消耗“意识”的工作,越难被替代

现实世界中,有哪些工作是会消耗更多的人类意识?

1、数据收集、处理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处理,但是从数据中分析趋势、观点、真相的数据分析工作,很难被替代。

例如现在的数据分析师,尤其是聚焦高端领域和辅助决策的数据分析工作,含金量特别高,因为决策者和客户更相信人类的分析结果,而不是机器的统计结果。

现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专业都开了这类的课程,这很棒,但是我给的建议是:一定要聚焦在一个行业中进行实践,让数据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你的独特风格,才能形成你的专有优势和价值。

很多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都会建立起越来越高的护城河,这些工作很难被机器替代。

2、与别人大量互动的工作,需要消耗较多的意识,很难被替代,例如教师、医生、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律师等。

这类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与别人进行实时、细致、琐碎的交流,并能够根据对方的反应做出正确的处理,说白了,就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意识”来处理工作,属于脑力劳动者。

机器和人工智能还无法适应这种高度离散化、情感化的场景,再好的深度学习算法和训练数据都难以训练出有效的模型出来。

这些工作不会被机器替代,但是很多基础的处理和识别工作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得出的结论提供给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来进一步处理。

例如对于核磁共振的照片,由机器识别出结果,再由医生进行诊断,机器只会是越来越强大的助手,人类始终处于主导状态。

3、需要有“意识”地创新的岗位,例如程序员、决策人员、绘画、音乐、评议等。

这类工作基本是“意识”燃烧池,需要耗费大量的创意和精力,尤其是其中的精品部分,更需要注入激情与狂热,这是机器无法具备的能力。

前期见过一些报导,就是有人通过人工智能模仿出巴赫风格的乐曲,这种模仿出来的乐曲只能尽可能地接近巴赫的水平,永远无法超越巴赫,他们将自己的路走窄了。

只要大量消耗“意识”的岗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被机器模仿,无法被机器超越,而且模仿出来的作品也只是处于二把刀的地步。

4、在机器人工作场景中的辅助人员:扫地工人、伐木工人、快递员等。

这类的岗位有持续存在的价值,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往往只适用于那些容易规划、确定性强的场景,其他不确定的场景就难以完成工作。

例如扫地机器人可以对整个房间的主要部分进行清洁,对于不规则地形、角落等地方就无法完成工作,这个时候需要扫地工人来辅助机器人完成在整体的清洁工作。

在伐木时,有些地形需要工人根据情况手工灵活处理;在未来无人机送快递时,对于开阔地带的投递特别高效,但是对于复杂、封闭、狭小的投递点就难以处理,需要人工操作。

5、哪些工作是优先被机器替代呢?

规范、有序、确定性强、成本高而效率低的工作,都是有效被机器替代的。

在工业革命以来,很多“笨重”的工作都被机器替代了,例如脱粒、锯木、收割、运输矿石等工作都。

现在人工智能兴起后,很多性价比低的工作也会有效被替代,而且替代的条件一定是机器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效率的十倍以上,同时消耗的成本大幅降低,例如人脸识别的工作,以前依靠人的双眼比对,效率低、误判率高,现在使用一块带显卡的机器就可以在0.1秒内实现数千张照片的识别,效率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

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是很多企业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甚至占到了90%以上的工作量。这些工作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但是财务数据的审核和分析都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完成。

6、未来:价值共生、数据跳跃

(1)价值共生:无论是数字货币还是人工智能,更多的工作会逐步数据化、视频化,有一些工作会完全由机器来完成,更多的工作是机器完成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由人类来完成,逐步实现机器与人类的共生模式,双方各自发挥最擅长的部分,合力完成任务

(2)数据跳跃:我们最大的顾虑其实不是当前的工作被某个机器替代,而是某一天这个行业整体被其他行业替代掉,就是其他行业的数据跳过了你现在的行业,从而对你当前的行业进行整体性替代

例如现在畜牧业依然是个大行业,但是随着人工合成肉类的技术成熟,在安全性、口感、营养等方面全面超越后,畜牧业也就会迅速萎缩,沦落为小众奢侈品。

价值共生

总结

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替代,只有一个标准:你的工作消耗了多少“意识”。

越是需要人类“意识”参与的工作,就越重要,越难以被替代。

越是机械、无脑的工作,越容易被机器替代。

这是由世界的组成元素决定的,在“物质、信息、意识”三元素中,物质性、信息性越强的工作,越容易由机器完成意识性越强的工作就越难以被机器替代。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请关注我。)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