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了一篇文稿《从“一个人就是所有人”到“一个人抵达所有人”》,文稿中提到了“场景开发者”这样的一个新的社会角色。刚才问了一下度娘,似乎还没有类似的说法被搜索到。
为什么我们喜欢说“场景”?
记得两年前,在一个群里提出对工业场景的一些观点,立即被广东的一位教授盯住猛批。消费领域才有场景,工业领域哪有什么场景?当时是莞尔一笑。现在看来笑的有些浅了,或许应该哈哈一笑。
场景是首先在戏剧艺术里出现,继而在社会学里广泛使用,近年来在产业经济领域几乎是言必说“场景”,为什么?是因为没有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描述“那个东西”、“那个意思”。场景成为我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容器。它至少可以满足我们这样几个方面的模糊的、精确的、若有若无的描述诉求:
1.它在一个空间,不管是物理空间还是赛博空间,或者是一个逻辑空间中发生;
2.它有许多元素,这些元素以一个或者多个结构被组合在一起;
3.结构与元素是动态的;
4.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
5.自身也在演化、突变;
6.不是订单,不是项目,不是任务,不是实体,也是订单、项目、任务和实体。
《场景构造学概论》(印前稿)
稍微回忆一下,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每天要不自觉地提到多少次“场景”?稍微外置一下自己,想想这是为什么?
场景开发者是谁?
最早的场景开发者应该是讲故事的。最常见场景开发者应该是建筑师,他们依靠自己的想象,最后可以建构出一座高楼大厦来。再后来应该是程序员,恰是这些程序员通过一行行的代码也和建筑师一样,“变出”了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的应用,说他们是“造梦师”也一点不为过。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感知到,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依靠程序员的参与才能得以构造,甚至需要由他们来主导。这样很快就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什么呢?这个矛盾是场景构造的速度开始严重落后于场景应用的速度,在企业里面通常表现为需要IT支持的业务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直到业务窗口期消逝。人们在想各种办法来提高开发效率,加快场景的搭建以及场景升级的进程。
今天,新一代的场景开发者是谁?有没有可能不是大咖,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其他角色呢?
这恰是最近非常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