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甲骨文、沃尔玛还有字节跳动再现罗生门,三方莫衷一是,各执一词,我等吃瓜群众如陷云雾,不明就里。但好处是让甲骨文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
如今过去半年了,我已不再关注字节跳动这些事,但回想起很多跟甲骨文相关的事情。今日,就让我们先了解了解这家在世界上仅次于微软的第二大软件公司。 看看它为什么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功,却在中国多次裁员,甚至传出要退出中国的事吧。
图片来源:FORTUNE
拉里.埃里森,这是个不常见的名字,但要谈甲骨文,就一定要说到这位传奇创始人。挥金如土、身家数百亿美元、行事偏执、爱好游艇与猎艳等标签,都是外界对他的普遍评价。甚至曾有传闻说他在大学演讲时大放厥词,劝年轻人不要上大学,拒绝一纸文凭。
这个传闻很可能来自他自己上过三所大学,却没能从其中任何一所大学毕业。
不过这细究起来却并不是真的,因为他一直劝年轻人要在大学里学习,而不是放弃。类似的传闻并不少,比尔盖茨也深受其害,以至于他不得不在电视节目上澄清说当时他是在哈佛大学休学去创业,如果创业失败,还是可以回到学校里继续学习的,并非是直接“退”学。
回过头来看,这算是大佬对大家的告诫了:一定要好好上大学,文凭是之一,学习技能,开拓视野,结识人脉都是大学的用途。
图片来源:DetikFinance
言归正传。拉里.埃里森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才,但是他和所有成功的商人一样,有十分敏锐的商业嗅觉。在1976年,IBM的研究员在他们的杂志《研究与开发》上,发表了一篇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该论文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但是IBM自己并没有重视这个论文。那时的埃里森敏锐地察觉到,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理论。
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关系型数据库,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美,而且易于使用,但是在那时候很难实现。
年轻的埃里森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在第二年,也就是1977年,他和两位同在Ampex公司的同事迈纳、奥茨一起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Oracle(这时候Oracle还不是公司的名字),当时他们的公司叫软件发展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
图片来源:Vala Afshar
这三位离经叛道的软件工程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用汇编语言完成了第一版Oracle 系统,他们的用户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乍一看,会觉得他们三个有深远背景,但其实他们单纯靠的是三寸不烂之舌。他们是在为Omex公司做一些咨询后,以此为经验说服的中央情报局,才拿到了一个价值5万美元的烂尾合同,为中央情报局建立一个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让企业使用“一套关系”来匹配数据。这套关系是一些公共特征,包括财务记录、人事数据、制造和物流资料及互联网上的资料等等,它建造起来后可以作为全球技术基础设施的心脏。
为什么IBM没有去制作这个数据库系统,反而把市场拱手让给了甲骨文呢?
这是因为当时IBM 有自己的层次数据库IMS,如果推出全新的产品,无疑会形成公司内部斗争。基于IBM的这番错过,建议大家也是可以拿笔记下来一个经验:公司内部斗争是好事,不信的话可以参考腾讯的QQ和微信。
后来,当如梦初醒的IBM在1985年发布关系数据库DB2时,埃里森早已经用系统名字将自己公司改名为甲骨文系统公司(Oracle Systems Corporation),并获得难以攻破的市场了。
在甲骨文的后来的发展历程里,买买买是他们的一大特色。就像女生逛街,看中了这个,买!看中了那个,买!甲骨文也一样,区别是用的钱更多。我们从中也能学习到很多,甚至通过这些事来更加了解这个传奇商人和这家公司。
图片来源:BenisonMedia
甲骨文恶意收购仁科案
2003年的甲骨文,已经利用技术革命改变了一系列的商业模式,在当时,它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对“客户关系—操作应用—平台设备”实施全球电子商业解决方案的公司。
被收购方仁科公司在中间件及应用软件方面具备一定实力,两者的交集在当时似乎并不大。
造成这场收购的真正的原因在于,甲骨文声称要为不同的公司服务,并设计出适合各类客户的软件。但是我们也可以自由想象:大众和丰田都是汽车制造商,他们的应用软件也许有相似之处,可一家跨国酒店和实体制造商呢?
这是甲骨文的业务范围,但并不是它的强项。
而在这节骨眼上,2003年5月,仁科公司通过了一项以15亿美元并购J.D.Edwards公司的决议,该项决议如果顺利实施,将帮助仁科成为商业应用软件市场的老二,而原来居第2位的甲骨文将退居第3。由此点燃了甲骨文恶意收购仁科的导火索。
过程,则要从甲骨文提出51亿美元巨额收购要约开始。毫无意外地,这桩没有事先沟通的恶意并购案遭到了仁科管理层与董事会的一致反对。而市场反应也不一而同,因为类似仁科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它最具价值的东西其实是公司内部的技术精英。如果因为恶意收购搞得精英尽失,最后只得到一个空壳公司,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一大把米?
但是甲骨文对仁科已经是一种势在必得的态度,在51亿的收购价被拒绝之后,它将价格提高到了63亿美元。
在7月25日,仁科成功收购J.D. Edwards后,甲骨文再将报价提高到72.5亿美元(每股19.50美元),欲将仁科和J.D. Edwards一并合下,而早先甲骨文声称它并不需要J.D. Edwards。
由于双方胶着的并购诉讼和管理层的反收购措施,大部分的股东仍然举棋不定,经历了8个月后甲骨文仍然没有收购到足够的股票。
再一次,甲骨文使出了钞能力。2004年2月4日,在仁科的股东年度大会前夕,甲骨文公司宣布它已经决定将自己并购仁科的竞价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高33%,增至94亿美元。
如果说前两次出价,仁科的管理层和股东还可以说不屑一顾的话,这次的出价已经让他们有点招架不住了。当时,梅森分析师说:“甲骨文再次大幅度提高了并购出价后,相信仁科董事会将首次对该出价拿出严肃的态度。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仁科的投资者们就不会答应了。”确实,对于这次出价,仁科董事会则表示,他们将举行专门会议来讨论甲骨文的新竞价,并请求股东们不要“轻举妄动”。
虽然这次仁科最终仍然拒绝了甲骨文的出价,但是甲骨文的报价已经达到了过半股东的心理报价了。
仁科本来计划于第二年3月25日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届时股东们将就仁科保持独立还是被甲骨文收购作出最后的选择。然而事态峰回路转,12月13日甲骨文答应了仁科一名独立董事提出的26.5美元/股的报价,整个仁科董事会彻底被甲骨文的钞能力击倒,甲骨文最终以103亿美元的代价将仁科纳入囊中。
图片来源:ChinaDaily
事实上类似的并购案并不少见,不论是被称为恶意还是善意的。其中难能可贵的,还是甲骨文和埃利森的务实、执著,和适时的退让 。
在收购案开始时,埃里森任性地誓言在收购仁科后“不再提供仁科品牌的产品,不为原仁科老用户提供技术升级和服务支持”,但是最后他做了让步。
从正式决定收购开始,甲骨文先后对收购价格进行了5次调整,从最初的63亿美元调整至73亿美元,然后调至94亿美元,又到77亿美元,而最后以103亿美元成交,其中的压力与困境也不少。甲骨文先后成功应对了美国司法部及康涅狄格、夏威夷和纽约等十几个州提起的反垄断诉讼,并在欧盟的类似指控中成功洗去“涉嫌垄断”的罪名。
在收购案之后,2004年第四季度甲骨文的财报显示,其营收提高了26%,达到38.8亿美元。在应用软件领域的业务量则提升了52%,此后一直逐季递增,成效显著。
此后,甲骨文开始了一系列巨额并购案:
2005年以58亿美元收购siebel公司;
2008年以72亿美元收购BEA公司。
2010年,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份额超过50%,同年完成了对SUN公司的并购,并发出对谷歌的专利侵权诉讼,要求赔偿61亿美元。不过可惜最后败诉了。
2011年,甲骨文大量收购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和公司,进入云计算领域。
2012年,甲骨文收购eloqua,这是一家基于云的自动化营销与营收绩效管理软件公司。
2013年,甲骨文收购网络传输设备制造商Acme Packet,总价17亿美元。
同年,甲骨文超越IBM,成为微软后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2015年,甲骨文的营业收入高达382亿美元。
…..
在个性上,上埃里森和乔布斯(事实上他们也是邻居兼好朋友)如出一辙,对对手绝不心慈手软,奉行强行收购原则。
通过自身的技术提升以及一系列的收购操作,到了2016年,甲骨文在云端 SaaS 上的收入已为全球最高。
2019年,甲骨文的营业额达到396亿美元,市值高达1863亿美元。按收入和市值计算,甲骨文牢牢地坐在了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的宝座上。但由于甲骨文的主要客户是企业和政府,所以在普通消费者中的名气反而不怎么响亮,要不是此次的TikTok收购事件,很多人甚至都注意不到它。
图片来源:DataCenterFrontier
甲骨文中国
甲骨文公司于1989年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级软件巨头,比微软和IBM进驻中国还早了三年。
图片来源:财新网
20世纪90年代,随着IBM的进入,国内逐渐形成了甲骨文垄断电信行业,IBM垄断金融行业的格局。而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则让国家意识到使用美国数据库的巨大安全风险,开始推行去IOE(即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化。但实际进展缓慢,因为核心数据库系统迁移极其困难。所以尽管很多大型银行已经使用MySQL等开源系统,对非核心业务进行替换,但核心业务仍然不得不使用IBM DB2系统。
截至2019年,其他国家厂商仍占据中国数据库市场80%以上份额。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市场中,甲骨文、IBM、微软、SAP四家厂商共占据市场份额六成,其中甲骨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行业巨头。
图片来源:民生证券研究所
但是甲骨文也有国外的大公司病,比如不把美国核心的技术完全拿到中国,不做适配和本地化等, 而且与中国的科技公司CEO多为科技人员出身不同,美国的CEO一般都是销售出身,到了中国之后,必然更重视销售而非技术方面。
这可以从甲骨文的一个裁员优化计划中窥见一些细节。2019年的5月,甲骨文宣布裁员超过900人,主要为研发人员。并宣布关闭中国研发中心,即便那时它还在盈利。
与此同期,该公司宣布在中国开设115个职位,其中大多数岗位是面对销售人员的。这些新增职位,后来也成为甲骨文高管称他们从未离开中国的证据之一。
而国内的情况众所周知,基于技术出身的各位领军人物,这几年我们自己的高科技公司发展也极为迅猛,已然足以成为这些美国老牌高科技公司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