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 > 云从科技IPO上市,AI四小龙同路不同归_腾讯新闻

云从科技IPO上市,AI四小龙同路不同归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12-12 17:12:40 第一视角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有意思。

越来越多AI明星公司上市,有意思。

在云从科技IPO上市节奏明确、招股书披露后,当初外界因AI视觉而并称的“AI四小龙”,现在已有3家走向公众市场。

而且果不其然,首先被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财务数据,集中于营收、净利和盈利。

对于AI技术公司的营收难、盈利水平不高,喜闻乐见。

商业模式和商业变现能力,固然十足重要。

但在这些头部技术公司纷纷走向“公开”之时,另一些之前难于对比和回答的疑问,也就有个解题方法。

至少在现在,这样3大现象非常明显:

相同技术起家的AI明星公司,竟走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变现之路。

技术模式创新,已走到产业结合和商业变现的临界点。

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才和学研高材生,正在催化中国进入原创技术创新周期。

01 商业变现模式,四小龙走出四条路

按照招股书披露顺序:

旷视自述是一家供应链物联网公司,是一家面向AIoT的公司。

依图则强调算力,横向介绍“同行”也都是芯片公司,把自己归在AI芯片序列。

而商汤虽然还没有招股书可看,但在其官方介绍中,也不难看出是AI+平台型公司,在每个垂直行业输出技术和解决方案。

行业正在实现这样的演变:

没错,最新提交招股书的云从,演变成了一家操作系统公司。

更具体来说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其招股书披露,云从的人机协作操作系统是指通过对云-边-端一体的设备、AI应用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从设备接入、感知、存储、计算、理解到决策的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平台。

传统意义上的操作系统,面向To C业务为主。

比如我们熟悉的Windows、Android、iOS……

这些辐射甚广、用户体量庞大的OS,一方面都是技术模式创新驱动,另一方面雪球效应明显,具有天然垄断性。一旦前排优势形成,后发想要突破就难上加难。

除非在新技术创新和开发者生态周期里,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所以华为鸿蒙和谷歌Fuchsia,现在就在展开AIoT的竞逐。

而在这一波技术创新周期里,还有另一类操作系统。

面向To B业务为主,拥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由于每个客户需求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AI操作系统不易垄断。

行业内的操作系统竞争格局,也没有完全成型,这就带来做大做强的机会。

而云从主打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正是看中这种机遇。

在与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对话中,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表示,

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存在不可解释、不可复盘的缺陷,云从科技将公司战略聚焦在「人机协同」上。

这也是云从跟一般的AI操作系统不同的地方。

在云从看来,人机协同包含着三个依次演进的层次:人机交互、人机融合和人机共创。

人机交互,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技术,以及认知和决策技术实现机器人与人类感知交互。

人机融合,机器已经参与到的人类的工作任务当中去了,根据机器和人的优势进行智能匹配,提升工作效率。

人机共创,通过行业知识转换、群体智能、人工智能自主发掘创造新的服务内容、产品系统,并定期更新。

招股书介绍,云从科技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具有三方面的特性。

第一点,生态聚集效应。

操作系统是整个AI产品体系的核心中枢。所有的硬件、软件、应用都是基于操作系统的。

第二点,行业特征。

跟芯片不同的是,操作系统可以部署到不同的行业平台,置入不同行业的业务流。

第三点,跨界融合的能力。

单点技术无法实现专家知识结构化,需要人机协同系统实现「算法-方案-行业」的闭环。

操作系统通过复制专家的核心能力,实现能力迭代,代替人类完成结构化劳作,最后跨界融合到各行各业,催化整个社会效率。

云从科技称,目前,该系统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其中智慧金融领域公司已覆盖六大国有银行在内超过400家金融机构。

智慧治理领域产品及技术已服务于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

智慧出行领域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包括中国十大机场中的九座在内的105座民用枢纽机场部署上线。

而智慧商业领域产品和解决方案,也为全球数亿人次带来智慧、便捷和人性化的AI体验。

此前在上述领域,实际也有IT化、信息化的系统,但一方面并不智能,另一方面也不是安全可靠的提供方,并非自主可控。

所以云从以最高安全等级的金融切入做大,辐射延展,证明了这套AI OS的能力和可靠性。

在刚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也获得专家推荐委员会中外主任特别推荐,入选 “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实际上,从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也不难发现另一个AI落地特点:

AI技术逐渐进入产业规模化落地期,而且规模化效应正在显现,从一个行业迁移到另一个行业,成本越来越低。

过去常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速度来审视AI公司发展。

但本质的不同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际在建构的是一个“虚拟世界”,并不涉及对现有产业的直接改造,发展起来更轻、更快。

而AI面对的,都是发展数十年的传统产业,变革起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立竿见影的。

不过一旦有一个行业,或者行业内玩家有人“脱颖而出”,就会带动更快地迁移和规模化。

云从和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证明的就是这个规律。

此外,如果对云从科技这家公司有更深入的价值追求的了解,也可以从更深维度知道为什么要耗心费力打造“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云从科技创始团队成长的时代,国内曾有过非常直接的缺芯少魂之问。

芯,指的是芯片;魂,指的就是操作系统。

芯片之价值,相信最近几年的热议和关注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操作系统的价值,也需要相提并论般重视。

而上面也说了,如果To C面向消费者市场的操作系统,一时没有机会,那To B面向企业和产业的操作系统,现在就有时代级窗口。

此时不做,此时没有自主可控的公司来做,以后再面临断炊卡脖子就悔之晚矣。

所以始终以“AI国家队”自持的云从,最终将技术集成于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02 结合增速看AI公司财务

企业招股书,最关注财务数据肯定是正途正道。

一个公司的商业变现能力,全都体现在了他的营收、利润数据上。

但他所反映的都是一个公司的过去和现状。

而随着公司IPO上市,推向公众市场,还要审视的是这个公司的未来和预期。

所以如果结合「未来和预期」来看云从,那以什么指标?

增速。

核心就是营收增速。2017年到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是6453.37万、4.84亿、8.07亿,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3.70%。

这种高复合增长率,也是AI公司们普遍展现出的特点。都是20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刚才说到,云从选择的操作系统,规模化效应正在发生。

体现在业务营收中,「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在2018 年和 2019 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收入有大幅增长,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4.81%和 491.92%。

而且随着「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带动毛利也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在2017年到2019年分别为36.12%、21.46%、38.89%。

今年上半年甚至达到了52.87%。

净利增速也如此。按照招股书数据,云从年均净利增长率达到358.47%。

云从还预计,未来两三年就会触及盈亏平衡点。

但出现在舆论中的三年23亿亏损,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个亏损,有一项不得不提的支出。

2019年——可能是内部启动上市计划后——云从实施股权激励,光那一年就支付了13.02亿元。

除了云从科技在上市之时优先想到回报一路创业的员工,也说明云从的净亏损中,有非经营性的部分。

所以如果在云从净利中,刨除13亿之后,真实营利净利亏损是10亿元左右。

再结合其营收增速和复合增长率,“盈亏平衡”确实不是虚言。

不过归根结底,不止云从,这种结合复合增长率看公司的思路,对于AI公司会更公平。

因为刚才也说了,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技术周期里技术模式创新公司,看复合增长率,可以比直接看营收和净利,更容易窥见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所在。

这可能是衡量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落地的一个合理方法。

对于上市后的预期展望,也会更真实。

03 云从招股书透露的其他特点

除了AI技术公司走出不同商业模式、用如何增长看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

云从招股书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特点。

一、年轻。

云从从创立到上市,仅5年时间。

与经常一起比较的AI四兽等公司相比,都要更年轻,更快实现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落地。

这既有云从的努力和奋斗,但也说明,以深度学习驱动的AI技术创新,正在不断临近商业模式大爆发的临界点,节奏会越来越快。

AI技术的研发、落地和应用的基础设施,正在日趋完善。

二、国家队。

云从科技自成立以来共进行多轮融资,融资总额接近30亿元人民币,今年5月还有新一轮18亿进账。

但除了创始团队,股东结构中,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佳都科技、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

都是国有背景资金,都是内资。

这也是一种从一开始就被云从明确的主动选择——以国家队背景创立、不拿外资有关的资本。

而这种选择,对于云从后来在中国金融系统中广泛落地和应用,并非没有帮助。

在金融银行领域,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核心应用已覆盖六大国有银行在内超过400家金融机构,是当之无愧的顶级AI供应商。

三、第一代互联网人才和学研高材生合力。

云从科技的核心创业团队均来自中科大及中科院,结合其全内资与政府基金背景,也是其被视为“AI国家队”的主要原因。

其中,创始人周曦,80后的AI大牛,受教于中科大,创业前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专家。

核心技术团队中,也多是中科大、中科院系统出身的专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比如杨桦、姜迅等,出自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盛大。

可以说在AI这样的技术创新周期——中国有机会可以站在全球技术创新同一起跑线时,既离不开学研领域的博士、教授们,也离不开互联网发展浪潮里浸润后的产品人才。

而且即便是迈步上市,云从的产学研路径也依然清晰。

有一个「3+5」的研发架构。三大联合实验室和五个研发中心。

由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三个支点,提升基础核心技术研究能力。

再在广州、重庆、上海、苏州和成都的五大研发中心,负责提供核心技术产品能力。

One more thing

最后,在云从招股书特点挖掘最后,或许也是时候再度审视那个熟悉的技术Gartner成熟度曲线。

它将新技术的发展分成5个阶段: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与成熟期。

过去几年中,AI企业在投资圈炙手可热,现在也到了落地兑现的时候了。

从阶段来说,或许就是“死亡之谷”。

只有真正带来产业价值的AI企业,才有可能穿越。

IPO上市,或许就是可以成功穿越的一种检验?

或许这些公司,也都得感谢科创板的推出。

科创板的初衷,就是扶持高科技企业,而高科技企业往往初期研发投入大,通常容易处于亏损状态。

之前这种状态不被接受,所以诸多优秀科技公司——即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也不得不赴美上市。

但现在,科创板提供了一个机会。

在这个机会里,让技术模式创新或许能真正在中国长起来。

在过往的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以信息科技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始终是跟随者,所有当前庞然大物的巨头和企业,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物,在此之前别人已经完成了技术模式创新铺垫。

然而AI为核心的技术模式创新,这波创业公司都是代表。

即便AI商业模式创新,现在全世界都没有成熟经验和“灵丹妙药”,比如AI第一大厂谷歌,也核心依靠互联网广告营收。

但这更加说明,这一波浪潮,不再是跟随者了。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