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6月工业机器人统计数据。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20761套,同比增长29.2%,较5月的16.9%大幅回升12.3%;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为93794套,累计增长10.3%,较1-5月的6.7%回升3.6%。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需求依然旺盛,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保持向好发展。随着2020年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复苏,国产机器人有望凭借行业东风、实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一、工业机器人行业概况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从产业链来看,工业机器人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以及下游应用(客户端)。
减速器、伺服电机与控制器被认为是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也是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整体来看,工业机器人的总体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比例接近于70%,其中减速器占据最大的比重,为32%;其余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占比分别为22%和12%。
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五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到全球安装量的74%。其中,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累计销售工业机器人15.6万台,同比下降1.73%,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6%,但年销量连续第六年位居世界首位。
二、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景
根据IFR公布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数据,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15.4万台,同比增加10.66%,同比略微减少1.37%,销售额54.2亿美元(378 亿人民币)。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而国内市场销量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700台,到2018年的15.4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7.3%。
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 IFR 公布的数据,2018 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最高的是国家是新加坡,达到 831 台/万人,其次是韩国,达到 774 台/万人,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也均在 200 台/万人以上。而中国是 140 台/万人,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对标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将逐步加快,机器人密度将大幅增加,假设达到日本的水平,则我国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过去几十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口红利。由于人口数量巨大带来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逐渐迈入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从劳动力人口结构上来看,我国 15-64 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自 2009 年以来逐年下降,2018 年为 71.2%,较 2017 年下降了 0.62%。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我国在自 2020 年后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 790 万人,未来降幅将继续增加。从制造业人力成本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不断提高,截至 2018 年,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达到了 72088 元,同比增长 11.85%,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力人口的快速下降与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对制造企业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A股相关企业有哪些
埃斯顿 (002747):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机器人龙头,核心优势突出。
拓斯达 (300607):工业机器人新贵,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 。
中大力德(002896):深耕精密传动领域,有望突破外资垄断 。
风险提示:
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国产化率提高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