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 > AI助力“上海智慧”_腾讯新闻

AI助力“上海智慧”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07-18 19:40:19 第一视角

“我想我可以用爱的信念,和你们一起温暖人间。我想我可以改变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园……”悠扬的旋律飘扬在浦江两岸、全球云端。这首全球首支AI作曲并由虚拟人物合唱的歌曲《智联家园》,传递出了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智联世界、共同家园。

这也正是当下,人工智能在全球治理中担当的关键角色。

坚定发展AI决心

疫情之下,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顺势而为,变为“云端峰会”:与会嘉宾和观众既有传统的线下现场讨论,也有很多采取了“云上沟通”的形式。

举办形式的变化并未让大会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受到影响。马云、马化腾、马斯克、李彦宏等行业大咖没有缺席,今年共有超过550位重磅嘉宾相聚云端峰会,其中有7位图灵奖得主、1位诺贝尔奖得主、62位中外顶级院士。

马云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参会,马斯克在视频里致辞,这次两人不能像去年一般面对面地碰撞,但思维的火花依然闪耀:“相隔一年世界已经巨变,技术变革提前并且加速,与其担忧不如担当。”马云在演讲中强调,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地球的问题。马斯克没有更多地谈及“移民火星”的计划,而是推销起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并不忘表达对上海的赞美:“我不知如何表达,总是给我惊喜,充满了正能量。明年希望能现场参会。”“欢迎大家来我们在上海的工厂。”

他们看到了上海在发展AI上的坚定决心。李彦宏说:特殊时期大会能用这样的方式召开,说明上海对于人工智能是“真爱”。“上海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选择,正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高地,这样的雄心和格局值得称道。”

在“智联世界、共同家园”的主题下,本届大会聚焦“AI技术趋势”“AI赋能经济”以及“AI温暖家园”三大议题。世界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白皮书、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等27份报告和倡议在大会期间发布,凝聚人们对AI未来发展的共识。AI与女性、AI与青少年、AI向善等垂直细分领域议题的设置,体现了大会对“AI人文关怀”的重视。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一场全球化的盛事,不仅体现在这里云集了全世界的精英专家,还在于一系列特色活动的举办。“国际日”“开发者日”等主题日活动,彰显大会全球参与的广度。今年“国际日”上,全球数十位市长分别登陆上海主会场以及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分会场,分享各自城市利用AI提升治理能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经验与实践。

前两届的大会中,线下展区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的云端峰会没有设置线下展览,但观众可以游览线上的“3D虚拟AI家园”。这里分为九大板块,超150家国内外龙头企业展示他们的看家本领。一块7.5厘米见方、厚度仅为2毫米的玻璃片上,可以存储75.8G的数据;它能经受热水煮沸、烤箱烘烤,甚至用钢丝擦洗,依然能保证数据不受损坏,安全存储可达千年——来自微软的硅石,这是“AI家园”的镇馆之宝之一。

截至7月11日19时30分,该平台浏览量超过236万。三天的会期结束后,“3D虚拟AI家园”的线上展览还将延长至7月底,让更多观众可以一饱眼福。

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契机,AI在上海蓬勃发展。首届大会举办以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20余个创新平台揭牌启动,亚马逊、百度、商汤、达闼等近百个项目签约落户上海,徐汇AI Tower、张江人工智能岛、闵行马桥、临港新片区、杨浦长阳创谷等平台载体建设推进,AI法治、AI安全、AI治理等前瞻讨论如火如荼展开。

本届大会上,8个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分别签约,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中智行车路协同应用等重大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一批产业生态创新平台揭牌,包括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大会还发布了“上海市第三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聚焦AI+制造、AI+交通枢纽、AI+商圈等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7个领域。

前不久发布的上海版“新基建”方案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加以建设。同时,上海将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搭建全球数据港、开源算法平台、超算中心等赋能AI的全球性平台。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本届大会闭幕式上说:上海将一如既往把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强化大会磁场效应,吸引集聚更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人工智能“四大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为人类共同家园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抗疫中的AI作为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AI究竟帮助人类做了什么?在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中,AI可以有怎样的作为?这是本次大会上非常受人关注的热点议题。

“AI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会的“AI公共卫生”板块,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如此表示。她说,在公共卫生、疫情研判、情绪管理、地图服务、基因检测、药物研发、互联网医院等各个方面,AI成为人们抗疫的关键助手。

例如,疫情防控中的大数据研判助力高危人员的排查,尤其是建立防控的模型、采用智慧抗疫App工具来筛查高危人群,提出就医指南,对于甄别、控制传染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智能诊断方面,人们通过对病毒样本自动化的基因组分析,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病毒的基因分析出来。在药物研发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专家从151种上市的老的药物中分析出了5种对病毒可能有效的药物,再在实验室里用药物抑制病毒,选择一些较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使用,这有效减少了重症的发生。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同样肯定人工智能在此次战疫中的关联分析、叠加其他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及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不断数据的“喂料”之下,机器还有自学习功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但她并不认为有了这些数据,机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她看来,人和机器、大数据是一个互动关系。

她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之前预测上海的新冠疫情,认为按照人口密度和人员流量,上海应该有80万新冠肺炎的感染者。但实际上,截至6月27日24时,上海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只有341例。这个预测和现实出现几个数量级的差异。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为什么会算错?大家用的都是传染病动力模型,为什么差这么多?

吴凡说:差别就在于人,就在人的脑袋上。“模型虽是一样的,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流行态势和不同参数,而这些参数是靠人来估计,要不然要专家干什么?”上海不仅用传染病动力模型去预测,还加入了人的社会交往的神经网络模型。同样是2000万人口的城市,人们是在家里各自种地还是聚集性交往,人的行为模型决定了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和模式的不同。“这些模式的设定和参数的给定、设置,都需要人基于科学和经验,给出不同的参考值,机器才能算得准。”

吴凡表示:预测的准确很重要,知道了传染病的规模后,人们就可以做好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相应准备,既不缺少反应又不反应过度,反应过度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预测还能提示哪些地方是流行重点地区,哪些地方缺医少药等,这在应对上能够有很多的好处。全国各地的防控可以做到如此有效,背后都有强大的科学决策和AI、大数据应用的支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直言不讳地“泼冷水”:“人工智能在今天如日中天。但是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这次中国疫情的控制,是靠传统的智慧和城市的管理来实现的。”他说,反思这次疫情,在人工智能如何改善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预警的速度。他认为,在这个领域,有几个不同网络的数据,比如疾控、公共卫生的数据,还有医疗机构领域的数据,现在这些数据的整合性还不足。

在张文宏看来,AI是为临床医生做增量,而不是要取代临床医生。“劳动是人类的需要,AI不是要剥夺人类的需要。”他表示,AI发展一定要跟人类的使命一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一致,如果只是单纯追逐利润,那是不会成功的。

AI创造“智慧学境”

AI加持之下,教育如何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释放更大的潜能?在大会的教育行业主题论坛上,《智慧教育新家园联合倡议》发布,倡导“科技向善、智慧协同”。

疫情之下,上海和全国、全球多地一样,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学习,全市约有300万大中小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超过98%的老师深入“触网”。这客观上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AI赋能教育的认识、加速了在线教育发展的步伐。“它既是对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检验,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育新模式的预演。”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

如何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质增效”?王平建议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在学生素养提升层面,要把握好“广”和“专”的关系,既要抓知识普及,又要抓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形态层面,要把握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形成融合教学新模式。在治理能力层面,要把握好“术”和“道”的关系,一方面要从师生最关心的难点痛点出发,进一步找准切口,深入挖掘数据红利;另一方面,也要审慎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侵犯隐私等风险挑战,健全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和防护体系。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表示: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数据安全的问题,有些人会拿着技术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因此,一定要把“科技向善”的理念种植在每个教育人的内心深处。

“技术不会取代老师,相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在技术支持下,老师比以往有更多可能去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去做一个导师、一个教练甚至一个设计师,为学生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OECD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负责人安德烈斯·施莱歇认为,未来的学习不仅是告诉学生化学、物理是什么,还要让他们像化学家、物理学家一样去思考。因此,老师要考虑下一代的人将要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认为,AI赋能教育,其智慧应该有如下体现:一是要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助教”,即为每位学生提供专属助教、专属学伴;二是要为每位教师提供教学效果诊断书,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效果诊断书。这就是AI可以为人们创造的“智慧学境”。在这样的学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记录、情景可识别、环境可感知、社群可联接。它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新体系的智慧载体,将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