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IBM公司2010年第一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过去这10年间,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硬件建设阶段走到了应用阶段。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如果将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等部门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也算上,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超过700个。
即将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举办“未来城市论坛”“国际日·国际智能城市峰会”等多场论坛,关注智慧城市的最新发展。
智慧城市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中国又将向世界输出哪些经验?
从智能到智慧
智能快递柜、智能门禁、立体停车库、智能车棚、智能充电桩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标配”。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城管领域也成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领域。
德拓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EO黄海清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阶段正在走向智慧化。
“智慧化”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IOT)技术、5G技术的融合应用,打破信息孤岛,让城市拥有全面感知,自我的决策、思考和研判的能力。
7月份,全国进入汛期。黄海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正在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法来发现积水、回溯汛情,为科学的防汛决策提供依据。
“我们收集整理了从1921年起对上海造成较重大影响的台风数据,重点分析近10年上海的主要灾害事件及其关联的气象要素,构建历史汛情智能回溯数据集。当台风来袭时,上海可以将实时汛情与历史数据进行智能比对分析,模拟汛情可能发展的趋势和灾害影响程度。”黄海清说。
阿里云今年6月发布的城市大脑3.0也强化了感知能力,可以实现交通、医疗、应急、民生养老、公共服务等全部城市场景的智能化决策。
“以沿海城市常见的台风灾害天气为例,台风到来之前,城市大脑3.0就可以用天气数据计算台风通过城市的路径;根据城市3D模型推演,预判城市道路的积水点,标记高危建筑,提前通知交通部门提早预防。AI外呼系统可以通知市民做好防护工作。”阿里云数据智能总经理曾震宇表示。
丰富的应用场景
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达到8.48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免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但也为智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比如在套牌车预警方面,当天眼系统捕捉到两个车牌号一样时,就可以判断哪一辆车是假的,主动防范。
在客流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各大风景区全时全域的信息采集和结构化信息汇聚,并结合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人群沙盘重建,对各大风景区客流实时监测和预测。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倒逼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疫情期间,依图推出“端边云”综合解决方案。
在“端侧”方案中,依图基于AI热成像测温技术研发的双目热成像测温相机,提供非接触式多目标同时测温能力,有效保证大人流量测温场景下的通行效率,测温精度达±0.3°C。
在“边缘侧”和“中心侧”,在更大测温和人脸识别需求的系统方案层面,依图推出了兼具测温与人脸识别能力的智能测温分析一体机,为城市重点人流密集区域和交通枢纽区域提供便捷的测温筛查服务,精准发现体温异常者并给出预警提醒。
依图科技业务技术副总裁吴岷认为,AI给城市带来的最重要改变是全面的感知能力,有全面的观测才能给城市赋能,帮助城市领导和管理者更好地决策。
“比如,可以从宏观层面更精准地观察到全市老年人的活动情况,他们外出的频率、养不养狗;微观层面,可以关注到老年人个体的活动起居状况、有没有老人在路旁摔倒。实现人力绕着算力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吴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数据的力量
今年春节后,黄海清及其团队接手上海随申码2.0版本的建设工作。在疫情期间,随申码是人员通行的重要凭证,也是政府预测、发现高危人群的重要手段。但人的轨迹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实现数据精准性是黄海清及其团队的挑战。
“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性,我们团队每天夜里12点进驻大数据中心,工作到早上5点,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黄海清说。
黄海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申码做到了数据的准确,首先是有移动、联通、电信“三朵云”强大的算力支持;其次是上海对大数据平台制定了地方标准,支持数据打通;最后是AI的自动算法数实现了数据治理和清理自动化,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及时、有效、准确处理。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城市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其背后的纽带就是“数据”。
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数据作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把各局委办的数据打通,为老百姓提供7*24小时在线且不间断服务;一网统管是整个城市运营的中枢,也是整个城市运营中最核心的平台。
德拓信息参与了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一网统管”的前身“城运1.0”,包括 5大城运管理维度,整合了86个一级指标,22家局委办的相关数据以及33个专题应用等,初步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2.0版本在1.0的基础上,再推出“一云汇数据,一人通全岗”作为新的建设目标。
这么多数据如何融合到一张网上?
从技术层面看,黄海清认为,物联网像人的神经触觉,有全面感知的功能;通过物联网获得的数据就像流动的血液;云计算像人的心脏,提供算力;AI更像大脑提供算法的决策支持。
此外,黄海波认为还要厘清数据治理责任和权力。
一是如何定位上海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和区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关系。目前情况是区里先行,黄浦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都做得比较好,但市级层面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有可能会造成日后重复建设的问题;
二是厘清上海大数据中心和上海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关系;
三是定位上海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和各委办局之间的关系,上海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应该是数据中台,而各委办局更懂具体业务;
四是体制上的问题,数据打通后,“一人通全岗”,怎么能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以及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
“上海大数据中心应该负责一网通办,上海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负责一网通管,在它们下面再设立城市级的数据共享交换中心平台,数据可以为两个中心所用。”黄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