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在描述宇宙本源时,将宇宙中的始祖动物描述成一条处在自我吞食状态的蛇。之所以留下这个奇怪的描述,古希腊先哲是希望表达出事物“自我追赶”、“自我参照”最终达成“无限循环”的发展状态。这种发展状态与中国的“太极”描述非常相似,都指出了大到人类文明,小到一项工作、一件事情的核心发展逻辑:供需之间形成循环,往复牵引推动,才能在循环中持续发展。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ICT技术持续爆炸,全球在数字世界达成共生的伟大周期。5G、AI、云计算、IoT等一系列技术正在这个周期走向产业化成熟。而在产业发展与国家规划的路径上,“新基建”的提出又一次强化了数字化技术矩阵的供给能力。
但面对持续走高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供给,需求端却并不能无缝完美的进行吸收。每一家企业、每一个行业在面临新的技术机遇时,既有共性的普遍需求,同时更多是独特的价值思考与产业诉求。技术的普遍提供,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如何衔接,也就成为了“新基建”产业周期中首先要解决的矛盾。
想要把“新基建”的供,与千行百业的需,组成形如太极“自循环”供需体系,就必须在二者之间架设起有效沟通、大面积转化、引领行业创新的产业桥梁。
近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懂行”形象正式发布,同时宣布“懂行·专注于行业数字化转型”这一全新理念。既懂技术,又懂行业;既有契合“新基建”的战略机遇,又有耕耘行业数字化转型事业的长期经验,让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的“懂行”之道来到了关键的价值节点。
分别梳理新基建与千行万业之间的供需挑战,就能够理解华为所代表的ICT企业,在这一阶段提出并强调最重要的产业变革与发展趋势——“懂行业”,才是在新时代的制胜点。
新基建的供给:精准牵引与集约化发展
首先我们来到新基建的立场上,审视这场本质上是由国家推动的数字化技术供给能力更新。在一般人的视野中,新基建可能意味着天文数字的投入,或者基建项目中经常用到的“大水漫灌”字眼。确实,到今年六月,全国各地已经公布了超过50万亿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宏大。
然而在事实上,“新基建”更多偏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设,以及新型能源体系的打造。这些产业价值依靠与现有经济体系以及产业工程相配合、升级,来完成最终价值的塑造,而不像“铁公基”一样可以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独立的支撑作用。
受到这一基础逻辑的制约,配合如今国际国内各种经济不确定因素的限定,新基建必须在高速、高质、少浪费的前提下发挥价值。这就要求新基建不能随意、无目的地建设,而是需要与产业需求高度结合,根据需求牵引建设与投资。所以在新基建周期中,必须完成从规模化向集约化、供需各自发展向产业高度联动的改变。
以各地大力支持的自动驾驶实验场地为例,在云计算与AI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自动驾驶实验可能会有很大部分改为依靠线上仿真来完成,那么在线下大量建设实验场地就可能导致土地资源与资金的浪费。可见精准的供需牵引,是新基建体系的核心。
而想要实现精准牵引,就要求供给端必须了解产业需求,与行业真实场景高度同频。
企业的需求:数字技术融入生产核心
那么什么是如今的产业需求呢?
整体而言,中国数字经济在经历了ICT基础设施与“互联网+”浪潮的洗礼后,已经步入了新的需求发展阶段。数字技术已全面渗透进各个行业,成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动能。大量企业已经认识到数字技术的价值,并愿意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但对企业而言,核心挑战在于对数字技术的设定目标已经改变,而新的目标要求数字技术更多围绕企业来完成定制工作,将5G、云、AI代表的数字技术红利融入企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核心业务。
在“互联网+”与ICT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中,企业搭载数字技术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内外部通信管理,以及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营销、宣传、市场联接等功能。这时的数字技术,可以说是围绕企业生产外围进行建设,属于建设的初始期。
而当5G To B给企业带来了能够支撑工业生产的网络能力,AI带给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契机,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已经来到了“沉浸期”:数字技术要进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达成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发展动能的目标。在外部环境变化莫测,诸多因素可能构成企业发展阻力的大环境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产业成熟与融合加速,可谓是企业能够把握和控制的核心发展动力——换言之,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价值落地是这个不确定时代的唯一确定。
然而千行百业的产业需求、生产方式与数字化基础各不相同,企业在数字化沉浸期的需求特征,必然导致与规模化投入的“新基建”产生隔膜。比如制造业与零售业显然对5G的要求千差万别,但对运营商来说5G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统一的。二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企业不会用新技术,新基建红利不容易进入企业的矛盾。
强调“行业为本,科技为术”的发展策略,围绕核心业务或应用场景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是今天企业对新基建的直接需求。总结起来,如今千行百业对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四个新需求上:
1、需要高度订制化,能够适配自身生产体系,可以解决生产核心问题的数字化和场景化解决方案。
2、需求高度创新,能够让企业知道哪些技术是自己需要,但是自己却不知道的,在技术领先性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发展。
3、需要供应链和广泛的产业生态,以此解决不同领域、不同需求、不同周期出现的具体问题。在繁荣的数字化生态基础上,才能衍生出具有竞争力与高产业效率的数字化转型通道。
4、需要顶层设计、人员培训、投融资关系、地面服务等一系列能力的更新与配合,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软保障、综合配套设施。
在新基建提供的新供给,与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酝酿的新需求之间,最佳方案必然是搭建一道有效沟通的桥梁,在两极之间驱动供需互递,阴阳协和。而华为中国政企业务面向这一颇具挑战的任务,带来了名为“懂行”的新形象,显现了其通过提供专业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助力各行业客户创造数字化转型商业价值的决心。
供需两极之间的“懂行”之桥
在供需之间,建立自循环、自参照的桥梁,是新基建周期中“从技术融合到企业需求”命题的核心落脚点。契合这一宏观判断,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发布的“懂行”形象主视觉,由两个红色箭头首尾相连组成,代表着融合与转型:已在行业市场深耕多年的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积极推动行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希望携手生态,在加速变化的环境中厚积薄发,创造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在新基建与千行百业之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搭建的“懂行”之桥,希望深度挖掘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带来的数字化发展空间。做深做透行业,引领技术发展,本来就是华为的两大发展引擎,而 “懂行”更明确清晰地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将ICT基础设施的创新,与客户的需求、供应链与产业生态的需求融合,通过行业场景化需求这一释放点,完成数字化转型之路持续循环发展的新途径。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将这个过程,形容为“躬身入局”。“懂行”形象包含几层含义,比如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懂行业趋势与客户需求,懂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懂生态发展与价值提升,拥有行业市场必须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积累,在同行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专注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愿携手更多生态伙伴,打造更多的创新场景化解决方案,以助力各行业客户转型提速。
事实上,在大量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支撑的行业转型成功案例中,深谙着“懂行”的重要性与核心价值。
比如5G To B应用中,5G技术给矿产行业带来了深度改变。通过对矿产行业工作流程、迭代诉求、现实产业情况深度理解,给出了相应的5G无人化解决方案,实现了以深度理解行业,牵引5G技术供给的场景化创新应用落地,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更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
而在深圳智慧机场项目中,则展示了多种数字技术集合的“新基建”属性,同时又对机场航运功能链条展现出了转型和升级的价值,在一个个细节需求与数据逻辑中找到了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空间。最终通过无数小项目的数字化升级,以及数据和系统的打通统一,最终实现了构建智慧“四型机场”,让天地互联,高效协同。
如果说,案例和解决方案证明了华为中国政企业务适合做“懂行”;那么将视野拉向宏观,我们会发现在今天的产业周期中,新基建体系与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也迫切需要其建设和发展“懂行”。因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确实是更“懂”的一个。
为什么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更“懂行”?
既然从“新基建”联接企业真实发展中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深度挖掘行业场景需求,达成懂技术与懂行业之间的互通,那么如果我们需要在业态中锁定一家具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毫无疑问华为中国政企业务会是第一选择。
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发现其是最适合打造”懂行”形象的代表:
1、供给端:华为在全力推进技术交融,在各关键技术领域全球领先,也是全球唯一的ICT全产业链公司。拥有从新联接到新计算,从智能到存储的全面技术覆盖,能够满足行业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核心需求。
2、需求端:19万人的华为自身就是庞大的“新基建”应用体与需求体。具有深度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并且坚持“自己的降落伞自己跳”,将自身需求与行业适配紧密相连。通过实践和反复摸索,华为中国政企业务自然也成为了懂需求,懂产业的数字基建供应方。
3、行业经验:华为中国政企业务长期沉浸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赛道,掌握了大量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行业案例、行业需求、与行业转型发展共同成长,贡献了从顶层设计到供应链赋能的完整发展体系。这些经验既是能力的来源,也是智慧和判断的根据,能够让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真正走到产业中,与产业数字化进程共同成长。
4、生态建设:千行百业的数字化需求,意味着成千上万个不同的需求样态与需求体系,这些需求只能被完整的产业生态所满足。而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坚持的生态战略与商业模式,恰好是持续培育行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生态的原点——边界清晰,开放创新,拥有最肥沃的生态“黑土地”。
如今,更“懂行”的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已经为产业数字化开拓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这条路的未来,是新基建的快速落地,是产业智能化的加速升级、是我国数字经济腾飞的新动能。太极有道,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