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核心技术问题亟需攻克,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无论公链还是联盟链,资产上链问题仍旧是最大的挑战之一,目前在资产链上链下数据同步、确权和定价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另一个挑战在于跨链,不同链之间信息和资产的互操性问题亟待解决。这有利于“数据孤岛”的打通,实现价值的自由流通。当前跨链的可用性、易用性、安全性以及可拓展性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缺乏高效的跨链标准来促进各链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区块链可拓展性较弱,尤其是TPS(系统吞吐量)较低,亟需通过改进共识算法、提升硬件环境、采用更高效的加密算法记忆落盘数据库等方式进行改进。目前从申请与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来看,我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我国在区块链发展上更偏重应用,相较于西方国家,在核心技术上仍有一定差距。
从业人员规模增加,专业人才相对紧缺。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中国区块链人才缺口将达75万以上。目前区块链人才成长面临三点主要瓶颈:1、大量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从业者希望转行进入区块链领域,但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培训经历,导致没有系统性认知,知识呈现碎片化、片面化,与区块链高标准的岗位要求不够匹配。2、产教融合水平相对较低,高校学生实际知识结构和区块链业界岗位需求存在脱节,对前沿案例和工具不了解。3、当前区块链人才,尤其是“区块链+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持续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要想成为区块链人才,最关键在于实现思维升级,切实掌握“区块链思维”。这是一套融合汇聚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社群思维、产业思维的复杂性思维体系。
集成应用问题亟需深耕。区块链目前为止没有大规模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落地应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低,应用效果普遍没有达到预期。同时,相关地区主管部门无法理解区块链技术和创新应用模式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对新技术应用仍缺乏信任,认为区块链技术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有效成果。二是区块链系统建设涉及多方数据互联互通,受制于各部门间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面对新挑战,有关部门主观上不愿意推动。三是除金融、政务、溯源等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反映较好之外,其他如交通、家电等行业一些已落地运行的区块链应用,大多还在小范围的试点运行中,还也未能够引起预期的社会反响。
监管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重点。2020年以来,随着我国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更加健全,监管沙盒持续扩容。2020年8月,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二批11个创新应用均已通过复审并完成登记。随着试点城市和应用项目的陆续落地,中国版监管沙盒正在持续扩容。当前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国内已有小蚁链、比原链、量子链等公有链,但目前公有链应用落地存在一定金融风险,短期内对我国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未来区块链技术与多个行业领域的融合,监管范围也应随之扩大,监管场景更加复杂,这为我国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开展监管沙盒试点,我国监管需及时跟上金融科技的发展脚步,通过建立监管规范、提高监管水平做到对金融科技的有效管理,实现规范化、有序化。
区块链与新基建其他技术的融合仍需推进。“新基建”不只是区块链,还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区块链作为服务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是关键。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加快我国政务服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城市间信息、资金、人才、征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来源: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