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区块链?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本文由qkljys123整理发布.】
公有区块链(Public Block Chains)是指:世界上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可以发送交易,且交易能够获得该区块链的有效确认,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共识过程。公有区块链是最早的区块链,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区块链,各大bitcoins系列的虚拟数字货币均基于公有区块链,世界上有且仅有一条该币种对应的区块链
私有区块链(Private Block Chains):仅仅使用区块链的总账技术进行记账,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个人,独享该区块链的写入权限,本链与其他的分布式存储方案没有太大区别。传统金融都是想实验尝试私有区块链,而公链的应用例如bitcoin已经工业化,私链的应用产品还在摸索当中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具备“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人人平等”的特点,其中“少数服从多数”并不完全指节点个数,也可以是计算能力、股权数或者其他的计算机可以比较的特征量。“人人平等”是当节点满足条件时,所有节点都有权优先提出共识结果、直接被其他节点认同后并最后有可能成为最终共识结果。以比特币为例,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只有在控制了全网超过51%的记账节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伪造出一条不存在的记录。当加入区块链的节点足够多的时候,这基本上不可能,从而杜绝了造假的可能
区块链交易所开发-交易所开发-交易所软件
目前市场上纷纷在不同领域进行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开发尝试,比如电子货币、智能合约、产品溯源、供应链管理以及支付清算等。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方对该技术的理解并不一致,以及存在特定利益驱动,使得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出现一些误区。
误区一:区块链必然意味着去中心化
区块链本身只能解决商业行为中某个环节的问题,而非全流程的所有问题。因此,除非该商业行为中所有问题都可集中为线上数据交互问题,否则仍需要由机构或主体组织该行为。一个行业最终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与业务本质相关,而不完全依赖于某项个别技术。
误区二:电子货币可单独形成信用
这类观点由于大部分市场参与者只是货币的使用者而非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因此迅速在市场蔓延并占据相当大话语权。毋庸讳言,当前的许多电子货币炒作背后都有该理论的支撑。但这实质上是对货币本质的曲解。自人类有史以来,或者说自人类社会史上货币诞生以来,其存在的形式都依赖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而定。正如“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即便具有某种可成为货币的属性也不代表该标的物就必然成为货币,它只是被列入可选项。货币牵涉到社会治理结构和国际财富分配,其信用背后必然具有背书。仅仅通过限制整体数量和明确权属变更方式并不足以说明电子货币的实际币值。该应用在未经法币发行机构认可的前提下属于无妄之谈。
误区三:具有应用场景的区块链技术价值惊人
正如前文所述,任何技术的应用除去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业务上的适配性之外,还有商业上的合理性。在区块链技术合用的部分场景中,原本的交易成本和信用成本并不算高(如一些高频小额交易),但套用区块链技术产生的成本反而超过其效率带来的收益。
误区四:区块链可以解决线上线下互联问题
区块链本身的发起模块可以存在大量智能终端上,但是并非所有设备都能与之兼容,而且同样还有设备成本和操作成本的限制,使得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最优使用场景被局限于线上,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误区五:区块链适合高频大量发生的交易场景
实际上,在目前最成熟的区块链协议上,进行数据录入和全网分发的时间都已经成为痛点。如比特币在某电子交易的登记中排队时间高峰期达到12小时以上。区块链本身底层技术的缺陷经过多次软硬分叉和优化仍未完全解决,目前该技术在每秒不高于两位数的数据交互频率上最适应,如果达到每秒过百甚至过千的交易频次则无法满足。【.本文由qkljys123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