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 讯】(记者 王改静)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三年多的规划建设,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进入快速发展期。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最新数据,在业内引起不小的关注,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已突破200亿,超额完成第二个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3年标识注册量超过150亿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仅用不到半年时间,标识解析体系创新赋能效应凸显。
半年完成三年目标,标识注册量激增
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已经从“概念期”进入应用加速落地的“爆发期”。正如业界所看到的,标识注册量从1亿到100亿元用了一个年多时间,而从100亿到200亿仅用不到半年时间,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经历指数级增长,实现惊人的跃升,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加剧。
还有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提出标识注册量超150亿外,新的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增强行动中提到,到2023年要引导企业建设二级节点不少于120个、递归节点不少于20个、标识解析量日均达千万次量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上线二级节点134个,标识注册量突破200亿,顶级节点日均解析量达到1200万次,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心的融合型标识解析体系架构已经建成。
从这一组数据来看,新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任务和工程目标,大部分都已超预期完成。尤其是二级节点作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上对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向下对接企业标识节点及应用系统,提供标识注册、标识解析、运行监测等功能,是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应用发展和产业生态构建的重要环节。
随着越来越多的二级节点启动上线,以及相关应用逐步深入,是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激增的原因,而这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已进入实践深耕应用落地阶段,迈入快速成长期。
当前,国内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广州、上海、武汉、重庆五大国家顶级持续稳定运行,并且已具备标识注册和解析、数据同步和可视化、安全保障以及多种异构标识解析等能力,本地解析时延达到毫秒级,解析成功率大于99.99%。此外贵阳及南京两个预备节点处于加速建设,形成“东南西北中”布局,并与Handle、OID体系实现对接,面向全球范围提供解析服务。
量变引起质变,应用实践成效显著
量变引起质变,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的激增,使得标识解析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截至2021年5月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已覆盖23省区市的28个行业,涵盖数十个场景,接入企业超过15000家。不仅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工程机械、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快速落地,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支付宝、中移物联、阿里IoT、商米等公共终端对接,拓展了标识在2C领域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出行必备的“健康码”就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一种应用。
我们知道标识解析可以解决机器和物品“黑户”问题,使得它们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在整个全生命周期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迹可寻。如在疫情期间,将标识解析应用到进口冷链产品防疫追溯过程中,在产品售卖后,消费者通过扫码可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防伪窜货、数字营销等。不仅有效控制进口食品沾染病毒后传播,改善货物积压,提升流通效率,更使得消费者重拾对进口商品的信任。
除此之外,某一企业在智能化生产管控环节中应用标识解析之后,不仅解决了以往物料标识种类繁多、数据采集管理困难(管不了),只有静态标识无数据、缺少动态解析无法使用(查不着),各种物料数据格式不同、供应链上下游数据无法互通(看不懂)等问题,最终实现“一码全览、追根溯源”“一码多识、分权管控”以及“一码到底、协同制造”的创新型应用。
与此同时,更有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用户直接建立联系,用户扫码就可以和工厂直接交互,对产品提出需求和建议,为个性化定制打下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三年行动计划更提出要构建基于标识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个融合节点,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标识资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础服务。去年八月底,在工信部专项支持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融合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全面启动。“星火·链网”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的数据资源,融合各类企业和设备的身份信息,通过新型标识的生态体系,提供统一的可信企业身份管理和信任服务(企信码),实现跨域的信息实施共享,打破信任孤岛,形成完备的信任链条,为用户提供便捷、可信的身份服务。目前,已在北京、武汉、重庆、济南等省市落地,接入四川“蜀信链”、广西“桂链”等多个联盟链。
标识解析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虽说国内标识解析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此前记者采访到不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企业,他们很明确的说,虽说国内标识体系的建设取得不错的进展,但最为关键的应用环节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不少企业对标识解析仍存在认知匮乏的问题。尽管目前在一些垂直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标识应用标杆,但标识解析体系仍是一个新事物,围绕标识体系的产业生态还有待完善。如,私有标识导致企业内外大量数据孤岛问题、标准化问题、安全问题等都是企业应用标识的“绊脚石”。
因此,完善标识解析技术标准和建立标识解析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恰逢其时且意义重大,不仅明确了产业实践中的基本共识,还规范了标识解析体系的发展方向、体系架构、参与主体、监管职责等,并形成业界共识。要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健康发展,需持续推动标识解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这需要工业界和IT界共同努力。
从2019年10月到2021年5月,不到两年时间,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实现从1亿到200亿的大跨越,显现出满满的活力,虽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要实现规模应用道阻且长,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