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区块链 > 冻土垦荒,微众区块链的五年_腾讯新闻

冻土垦荒,微众区块链的五年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12-16 21:41:40 第一视角

深响原创 · 作者|依民

1

冻土。

微众银行新员工范瑞彬坐在大族大厦的会议室里,看着眼前的名词,心里冒出了冻土两个字。

这是2015年的深冬时节,深圳依然暖意融融。这种常年生机勃勃的天气正如刚诞生一年的微众银行一样,拥抱新生事物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似乎与生俱来。

摆在范瑞彬面前的名字叫做区块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彼时的区块链技术被它最知名的应用比特币掩盖了真实面目,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如同任何一个新近诞生的技术一样,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少得可怜,因此,像极冻土。

虽然还在萌芽状态,但初生的区块链已经煽动蝴蝶的翅膀,影响开始传递。

当它到达深圳时,新生的微众银行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看上去太过新兴的对象,而是决定评估,为此,负责为公司锚定前行方向的银行高层和骨干们齐聚会议室,他们决定认真讨论微众银行做区块链的可能性。

与范瑞彬座在同一间会议室的,还有同为新员工的张开翔。

2015年,范瑞彬与张开翔前后脚离开了供职多年、正处巅峰时刻、人数已经以万为单位统计的腾讯,选择加入不到一岁、人数只有几百、没有一个柜台和网点的微众银行。

见证了腾讯从小公司迅速成长的过往经历,让范瑞彬和张开翔更能够看到新公司背后隐藏的可能性。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来自微众银行团队本身,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高层清楚地知道走老路没有发展空间,只有把握商业模式变革、技术创新的浪潮,才能捕捉到更大机会。

斯坦福毕业、历任平安科技总经理、顺丰速运副总裁兼资讯科技本部总裁的微众银行副行长、CIO马智涛因此身负重任,眼界开拓、嗅觉敏锐、敢于冒险、精力充沛是对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也成为吸引范瑞彬、张开翔加入的原因。

马智涛

此时此刻,马智涛同样坐在会议室里,事实上,他正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身为CIO的他,迫切感觉到研究区块链的必要性,因此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一是讨论区块链值不值得做,二就是研究要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很快得出结论,解答第二个问题的任务放在了张开翔身上,深谙互联网系统设计的张开翔被委任为架构师,一个三人技术小组旋即成立,至此,微众银行开始了在区块链“无人区”的五年跋涉。

2

被抽调做区块链研究的三人小组规模不大,但“质量上乘“。

张开翔的身份是架构师,在技术的世界里,架构师是负责搭建系统最初框架的角色,就像盖房子的框架一样,有了框架才有之后的血肉,非常重要。另外两位成员同样是资深程序员、架构师,曾担任过CTO,实力毋庸置疑。

这支类似特种部队的三人小组接到的唯一“KPI”是:要足够快,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去掌握这个技术和拿出一些成果来。

在这个全新技术面前,张开翔和他的同事选择、也不得不从非常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比如看论文、看代码、体验网络、分析协议、写原型测试代码尝试跑金融功能等。

之所以需要这样做,是因为彼时的区块链技术虽然可用,但是不成熟也不丰富,很多基础功能和工具都需要重新手写,不像现在可能几行代码就可以完成一个功能或者模型构建。

研究过程中,有一个选择至关重要,那就是关于区块链的技术路径。

选择有两个:公有链或联盟链。二者有着复杂的技术层面的区别,比如公有链参与者匿名,数据公开;联盟链则对参与者有准入限制,数据需根据特定场景进行访问控制。但它们更本质的区别在于,联盟链追求森林式共生,这与金融业的本质是一致的——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各行各业。

秉持追求创新的基本理念,团队就技术路径达成共识并不费劲:尽管当时以发币为主要方向的公链已经在批量制造财富神话,但这不符合金融业对安全、互联网对高并发性性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不能为金融行业带来真正的创新。于是,联盟链成为唯一选择,这意味着团队需要做更多设计和创新,用张开翔的话来说,“2015年整个区块链公链已经跑了五年,但联盟链是真真正正的零基础,一个新的起点。”

张开翔

这个阶段持续了近一个月,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三人组的工作没有停歇。张开翔回忆道,“我印象很深,我们的一个同事叫苏小康,一直到除夕那天还在写代码:对接协议栈,写接口,一点一点地用字节流的方式把它抠出来,特别细。”

春节前后,第一阶段的工作结束,三人组的第二阶段工作是做符合团队预设的金融路线区块链实现,即——在打好地基后,探索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至2016年5、6月份,微众银行的区块链架构和设计已经比较成型,从0到1的阶段达成。

技术团队闯荡无人区的同时,马智涛同样在忙碌。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单个企业使用的工具,而应该由产业、生态共建。2016年5月,微众银行联合腾讯、深证通、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等二十余家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金链盟(深圳市金融区块链发展促进会),目的是集聚产业不同角色,推动区块链技术研究、标准建设、人才培育以及相关应用实践的探索。

随后,开源工作组成立,包括微众银行、腾讯、四方精创、深证通、华为等成员单位开始合作研究技术,工作组确定的方向是:面向金融行业,定制一个真正好用的区块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同时,产业不同方还在持续探讨区块链技术应该怎么用、对技术又有哪些需求等。

至此,产业与技术的互动开始了。

2016年6月到8月之间,微众银行与华瑞银行、长沙银行、洛阳银行共同开发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机构间对账平台,这是微众银行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落地应用,也是国内首个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银行业联盟链应用场景,真正让业界看到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落地。

冻土破冰了。

现在,技术和应用均已实现突破,接下来,更难的挑战就在于如何让区块链更广泛地应用起来。

3

范瑞彬不是没有经历过风浪的人。2004年,刚刚硕士毕业的他加入腾讯,和手机QQ一起经历了从萌芽到后来亿级在线、从功能机时代到智能机时代变迁的整个过程,是腾讯的T4级专家。但是,2017年12月,担任金链盟开源工作组组长的他,还是不由感到忐忑。

范瑞彬

此刻,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孕育一年多的FISCO BCOS代码即将全部上传到GitHub,点下上传键,区块链技术的开源之路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开源的决定是继选择联盟链后,第二个该做的重要选择。

2016年,于技术和产业两个维度都取得重大进展后,范瑞彬感知到,共同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同行者逐渐增多,与此同时,问题也逐渐显现:区块链天然决定了需要产业多方协作,而与合作伙伴沟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功能并获得信任。

要不要开源的讨论从2017年中开始,结论很快达成:要。

在国内,开源并不是联盟链的主流发展路线选择,开源能够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确实不可控的,而且一旦开源,事情便不可逆,身为团队负责人,范瑞彬承受着巨大压力。

“当时真的感觉进入到无人区,那种心里感受,我记忆很深:你前面没有领航者,旁边没有同行者,后面也没有跟随者,这种感觉其实压力是挺大的。恐惧肯定会有,孤独是一眼看得到的,迷茫还有质疑都会有。”

虽然压力很大,但范瑞彬深知开源的重要性:区块链是用来传递信任的,对合作伙伴而言,如果区块链平台是一个黑盒子无疑会大大提高合作难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打开黑盒子,也就是开源。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开源也是能够将底层技术做起来的实用路径。

“我们光靠一个技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去跟国外的一个产业链、一个生态圈去竞争,这是毫无胜算的。”因此,开源只是第一步,重要,但远不止于此,只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愿意参与、贡献进来,共建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才能焕发区块链技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真正推动行业向前。

开源势在必行。因此,即便背负巨大压力,事情推进的速度却异常快。

区块链最初的三人小组此时已经开始扩大,在北大读书时就研究点对点分布式通信(Peer-to-Peer,简称P2P)技术的李辉忠是新近加入的工程师之一。

读书时,关于P2P技术如何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社区贡献的瓶颈就一直困扰着李辉忠,接触到区块链后,他发现了可能的答案,这让他见识了区块链的神奇之处。而且,团队在无人之地进行最前沿的探索符合他的个人需求:“我一直怕太平淡了”,区块链以及开源是一件足够不平淡的事。

从技术层面来说,开源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只需要把代码传到GitHub。但要做好开源难度非常高。

李辉忠如此形容:“无论你在家炫耀有多厉害,都是自己的事情”,而开源是“要把代码细节、文档细节都给大家看,第一个困难是要有足够的技术自信”,这里面包括了代码写得好不好、优不优雅、文档是不是能让人看懂、架构是不是够好等等问题。

一群人开始了接近半年的高强度工作:基于优化架构,理顺代码。

开源的挑战在张开翔这里具象为一个个琐碎问题:提交代码、提交问题、提交优化建议等都需要花很多时间;不同的人提交的东西会有冲突,A说这样好,B说那样好,负责人需要做平衡和选择。

但是“开源是大势,这条路没得选,必须要走。”开源同时带来了开源式的工作方式:本着开放之道,敞开交流。张开翔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是你给我提需求,也不是我给你下任务,大家都是平等地去讨论这件事情。

历经半年,一切准备就绪,国内第一个开源的金融联盟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正式上传到了GitHub。

就像把自己疼爱的孩子推到众人面前接受审视一样,范瑞彬及团队被压力填满:“我们还在纠结开源之后会不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堆人骂你,这太烂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这更惨,压根儿没有一个人搭理你,其实大家心里当时在担忧这个,所以就忽略了仪式感。”

这份压力在范瑞彬肩头待了将近三年,唯一能够解压的,只有把开源这件事做成。

4

今年3月,新冠疫情在国内带来的恐惧随着防控措施到位而逐渐消散,但是由于全球疫情依然严重,跨境流通受到限制。

彼时澳门本地疫情已经控制住,但是澳门没有本地的健康码,另外,按照当时的防疫政策,两地居民往返需要隔离14天,因此澳门政府希望能推出本地健康码,粤澳两地政府也希望利用技术解决澳门与内地健康码互认的问题,恢复两地居民的正常跨境往来。

要实现健康码互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

第一,健康码生成、使用的过程中,两地居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需要保护;

第二,居民个人健康及核酸检测等信息,只有本地权威机构有能力验证,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两地机构间不能通过后台互联的方式直接传输和交换用户数据,这为如何验证居民提交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带来挑战。

2019年,澳门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与微众银行区块链团队建立了联系,因此,当粤澳政府想通过技术,在符合两地隐私保护法规的前提下实现健康码互认时,澳门政府第一时间想到了微众银行区块链的开源技术。

加入区块链团队一年多的韩丹,见证了项目从需求提出到落地的全过程:在3月需求确定后,澳门本地健康码在4月底完成研发;随后,粤澳健康码互认需求,从提出到上线,仅用了两周,5月10日,“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互认系统正式启用,如今已经帮助3000万人次便捷通关,成为区块链在非金融领域的最新应用代表。

对于新技术而言,场景、应用的不断扩张是非常可贵的。智能手机刚刚面世时,用户只能通过一个个APP去发现这款全新硬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当全世界有将近3亿人会控制愤怒的小鸟去砸猪时,触摸屏带来的革命性交互体验也被打开了更大空间。

韩丹所在的应用团队承担的最大功能是触达。

区块链究竟能应用到什么场景、行业、领域,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因此,分析调研不同行业情况,判断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是韩丹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区块链团队已经沉淀了一套“剥洋葱”式的评估方法。

第一,业务模式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是否涉及多方参与,是否存在资源共享和协同生产?

第二,痛点是什么:信息不对称?规则不透明?数据滥用?数据容易出错?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

第三,结合需求分析区块链带来的实际效益,不仅要针对方案本身进行推敲,而且要在场景挖掘中发现新的机会。

在面对每一个潜在合作方时,区块链团队心里已经有了几十个问题,这些问题帮助双方厘清需求、场景、技术可实现性,进而评估区块链的应用价值。

对于区块链团队成员而言,与行业交流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张开翔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在与一家做版权的上市公司技术人员交流时,对方提出一个问题——区块链能否保证链上物理世界的数据,保证采到区块链上是真的。

“一个版权,一幅水磨书画,你怎么证明记录的信息跟这幅画是可对应起来的。如果不对应起来,这个版权是白记了。”

解决办法是对方提供的:这位业内人士介绍,一滴墨从毛笔滴到纸上,无论滴多少次,每一次出现的墨迹绝对不会一样,这就是它的物理指纹,就是它的特征。张开翔从中得到启示:物理世界每一种特征都有独特的采集和识别方法,系统要做的是接受并记录特征的数字化形态,微众银行的区块链技术需要支持各种各样的和物理世界连接的方法。

正因如此,区块链团队非常重视与行业的交流,因为很多行业信息,比如商业模式是怎样的,不真正做交流很难获知。

此时,开源的威力开始显现。得益于开源,外部使用区块链的门槛被大大降低,更多人被吸引到这个开发者社区,而开发者们对社区的回馈也在推动开源项目进化,飞轮效应进而产生,技术的影响力得以持续扩大。

上海新致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运维架构师李海滨在在企业级部署研发过程中,为了实现高效复用、部署和落地,编写了一套Ansible 脚本,以优化FISCO BCOS企业级部署实现。最后,李海滨团队将项目以开源回馈社区。这是源自开源,反哺开源的典型案例。

在实现粤澳健康码互认的过程中,为“澳门健康码”提供技术支持及实施服务的万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深度参与FISCO BCOS、WeIdentity开源项目,进而加入社区,成为重要的贡献者。

类似案例在开源社区并不鲜见。

得益于开源战略,曾经像冻土一样的区块链技术开始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涌现,2019年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身处其中,范瑞彬清晰地感知到了变化:2017年刚开源时,基于FISCO BCOS的应用还是零星的“小草”,但现在,成片的“绿色”已经出现,而且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已经蕴藏了长出大树的势能。

如今,在FISCO BCOS这片开源土壤上,已经聚集了上万名个人开发者、千余家企业及机构,涵盖金融、政务、文化、供应链、农业、司法等各个领域。其中,数百个应用项目基于FISCO BCOS底层平台研发,其中超120个已在生产环境中稳定运行。

站在如今的节点回顾往昔,范瑞彬不由感叹:“一开始觉得开源可能是一个技术推广路线的选择,但后来发现,它远远已经超过了技术推广范畴,它其实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团队运作模式都密切相关。”

冻土消融,压力淡去,但一个与故事起点的问题亟待解答:微众银行投入区块链研发的初始目的是服务金融,而现在区块链应用已经远超金融范畴,那么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5

一家银行为什么要参与健康码?这样的质疑,范瑞彬、韩丹等团队成员时有耳闻。

不仅将应用领域跨到金融之外,直到现在,区块链团队依然不背负任何商业任务,对于一家尚处起步阶段的公司而言,为一个新业务提供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容易。

时间回拨,2014年12月,微众银行获得由深圳银监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成为由腾讯等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虽然有腾讯这样的明星股东,但摆在微众银行面前的路并不好走——作为一家持牌银行,微众银行却并没有一个线下网点——要知道,这可是传统银行触达客户的最主要渠道。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如果无法触达客户,还谈何服务?但是让微众银行去跟已经树大根深的传统银行拼网点显然不是明智选择:一,投入太大;二,时代在变——越来越多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信息、服务,这意味着,不通过网点,银行也有办法触达客户。

秉承“用户在哪,微众在哪”的原则,区块链团队也从未给自己设限。

范瑞彬解释,“我们本身是一家持牌的金融机构,我们最擅长的其实是提供合法合规的金融服务,客户在哪里,理论上我们的服务就应该在哪里。客户越来越多在移动互联网上,不在线下,不在柜台。金融本身就是要去服务各行各业、服务实体的。假如未来区块链能够成为分布式商业的基础设施,微众银行如果在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的积累,有利于微众银行在这上面提供金融服务。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限定技术应用的领域。”

也就是说,区块链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本质上是有利于未来把微众银行的金融服务以最适合的方式放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去,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已经得到验证。

张开翔回忆,一位饲养牛的农业从业者曾与其交流:养牛场的管理已经非常规范,每头牛有标,标上有GPS、体温计等采集牛的信息,他希望这些信息能通过区块链保存、传输。这看上去与金融毫无关系,但实际上,采集、保存、传输信息的目的是为了给牛买保险,养殖场规模很大,牛可能会生病,因此投保,真的有损失,保险会赔付。如果养殖主管理科学,采集的信息上链,与保险公司共享。养殖主的损失可以得到合理赔付,保险公司也能更加精准地判断保费去向。

类似案例还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绿色出行环保应用“绿普惠”APP/小程序,其为每一位参与的用户开设全国统一个人减排碳账户账号,基于FISCO BCOS区块链技术,用户在合作平台上的每一次绿色行为,都将转化为对应的减排量(数据标准化,量化为“碳积分”),转化后的数据保存在链上,让数据全程留痕,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本身弱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用户“碳积分”的发行、分发、赞助、兑换、清结算、监管、审计等多方环节均可保证公开通明——从环保切入,最终落到金融链条的实现上。

这些案例是“把微众银行的服务以最适合的方式放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去”的鲜活说明。而在不断演进的时间里,区块链还有着更大的可挖掘空间。

马智涛曾在演讲中分享过微众银行对于商业的本质思考:人类历史上,从“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经营”为主,到连锁商业出现,到共享模式展露头角,商业本身的内核在不断演进,科技进步会推动商业模式转变,商业模式转变会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分布式商业是未来商业的一种重要形态。当前的共享商业已经具备分布式商业的部分特征,随着分布式架构成为主流、区块链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及相关应用的涌现,将有力的推动形成分布式商业。

商业模式底层重构,意味着必然会诞生与之相匹配的新的金融形态,从这一逻辑去看待微众银行在区块链上的布局,就更加顺理成章。

回望微众银行在无人区跋涉的五年,可以从中看到眼光、勇气与智慧。五年开垦,已有果实结出,但对于一家旨在为分布式商业时代提供更底层支持的数字银行而言,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