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雄安新区、苏州、杭州同时公示了第一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名单。至此,7个“监管沙盒”试点城市均公示了试点应用名单,共49项,其中设计区块链的项目达18项,具体包括:
雄安新区:
1. 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熊安心去建设项目的资金拨付及融资解决方案,基于链上合同数据实现建设项目资金穿透视拨付,包装供应商和工人建设者的资金权益。提供基于链上数据的融资服务,减轻企业融资压力。
2. 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供应链金融,为以国家电网体系内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生态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苏州:
1. 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征信联盟链,构建分布式征信链应用平台,在获得用户授权且保障刷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征信授权,查询及征信数据上链存证,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的异地征信服务。
杭州:
1. 综合运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业务申请信息、电子凭证数据的结构化转换和电子化存证,保证业务过程可追溯和抗抵赖。
2. 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跨境电商境内商家订单融资信息上链存证,向稠州银行提供客户授权的跨境电商境内商家订单摘要和店铺维度的交易信息的加密单向传输服务及融资风险提示功能。同时为跨境电商境内商家提供融资推荐服务,提高融资效率。
深圳:
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隐私加密传输机制,将境外人士境内经常项目合法收入购汇及汇出所需要的收入证明数据及身份信息数据进行上链存证,实现对在深圳就业的境外人员薪酬信息真实性验证,方便境外人士在银行网点快捷办理购汇及汇出业务,并按照现有方式报送监管部门要求的数据。
北京:
1. 基于物联网技术采集产品的生产制造、质检、库存、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特征数据,不可篡改地记录在区块链上,并介入物联网服务平台及企业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产品全链条质量管控及信息透明。
2. 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互信的关系网络,实现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及政府等各方信息高速交互,解决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各参与机构在合作信任、数据安全等问题。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及供应链相对闭环的特性实现对相关业务产品及企业行为的穿透式监管,促进产业生态向有序化、健康化发展。
3. 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组建可信联盟链,链接银行、监管机构、权威数据机构,识别校验企业身份信息,支撑金融机构共享企业数据,形成对企业数据的联防联控和可信共享,推动金融机构KYC工作由“孤军奋战”变为“联合作战”,可应用于客户身份识别、信贷调查评估等金融场景。
重庆:
1. 数字函证平台主要基于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和相关行业组织之间构建联盟链,将函证业务发函和回函的全量数据经过区块链多方公示完成后上链存,实现链上函证数据的安全可控和可信共享。
上海:
1. 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核心交易环节中原始凭证的上链和多方凭证,基于其数据不可篡改、易追溯的特点,确保业务全流程中数据的真实有效,降低数据被篡改风险,提升业务风险防控能力。
2. 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多种企业在线融资场景(如物流及各类供应链金融场景)全量数据进行上链存证,实现链上数据的多方可信共享,保障数据共享全程透明可审计。
3. 运用区块链技术将贸易合同、发票等资料及信息上链存储,防止抵赖和篡改,达到高效安全核实贸易背景的效果。
4. 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变传统身份认证管理方式,构建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的“可携带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身份验证、数据授权方式。数据使用合规方面,将数据融合过程中的流转信息在联盟链上进行存证,确保融合应用的全流程透明可审计,确保多方数据的融合应用合法合规,融合历史可追溯。
5. 以联盟链的形式构建分布式信息共享平台,有效保障数据准确性、可追溯性,实现联盟参数、标准的共识共治,解决传统的中心化、点对点数据共享模式下,机构互不信任、不愿共享的痛点。
6. 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将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信息加密上链,实现对多种参与主体线上交易的准确识别和追溯;利用存证机构的分布式节点,实现对操作流、信息流的分布式存储和使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点,实现对多种参与主体线上交易的准确识别和追溯,在满足信息校验需求的同时,更好的保障数据安全。
7. 通过物联网通信模组监控和区块链加密等技术,帮助银行实时掌握待融资资产在途、在库、在仓的真实状态,保障资产信息真实不可篡改,确保对待融资标物的实时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