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架构相比,区块链架构具有防止篡改、易于审计、透明度高、可靠性强、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是构建新一代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参与者准入程度不同,金融区块链在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混合链的架构上可以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很多金融应用场景已经拥有了完备、低成本的信用体系的情况下,在什么环节上使用区块链、使用什么样的区块链架构成为探索“金融公链”应用的前置问题。
目前商业中大多数区块链用例都是“许可链”,显示企业需要更可靠的系统和有效的协作,但必须在同一生态链的成员内部。因为这些数据不适合公开,且必须防止受到网络攻击。此外,与无许可的公链相比,保留在少数或公司的内的联盟链需要的计算能力更低,并且由于其限制性而往往带来了更大的可扩展性。
对于公链而言,最显而易见的优势是通过建构一个开源、多元的生态系统,但金融行业的创新往往需要遵从监管层的意见,须要置于国家主权范畴下、法律与监管下考虑, 并且始终将安全可靠性作为第一要求,公链天然具有的无边界、弱身份验证属性,使得法律监管成为大规模商用的首要障碍。除此之外,软硬件性能、产品设计、资产创造等方面的问题金融公链在大规模应用也亟待突破。
理想中的商业级金融公链的特征,一方面具备金融应用场景中的TPS 等硬指标,以满足交易上链中高速、高频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支持智能合约,以实现在合约上链时的复杂交易、业务合约、金融合约、逻辑和验证内容。
下一阶段,商业级金融公链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公链性能提升将显著扩展金融应用场景
在传统金融行业中,对交易系统运行的效率具有很高要求,以证券交易为例,传统证券交易主要包括报单、撮合、清算、结算等步骤,交易所完成撮合即视为交易完成, TPS 高达数十万。而性能问题是目前限制公链大规模商用的最大阻碍之一,十位数甚至个位数的 TPS 导致比特币和以太坊这两个最大的公链网络经常出现拥堵现象,性能问题直接导致区块链网络交易费用高昂、基于公链开发的应用用户体验差,完全限制了公链在高并发场景以及复杂业务场景中的应用。
目前已有多种公链的扩容方案提出,如链上扩容、链下扩容以及第零层扩容等众多解决思路,具体解决方案如分片、状态通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部分区块链扩容项目已经测试实现了千位数的TPS。未来随着区块链扩容相关技术的不断深入,公链性能有望达到传统金融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2)公链的产品设计门槛逐渐降低
目前基于公链的交易平台的主要产品对新手来说,使用门槛较高。一个新用户在正式开始交易之前需要至少经历六个步骤:下载钱包app/ 插件——创建密码——抄写保存助记词——按顺序确认助记词——购买数字资产并转账进入钱包——钱包绑定 DEx。尽管事实上这个流程可能花费时间不会超过 10 分钟,但关于助记词、复杂的区块链地址、不同于银行的转账系统、需要缴纳 Gas 费等等新事物会大大增加用户的理解负担。
对于完全去中心化但分布式交易平台, 改善用户体验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目前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智能合约来管理资产,用户账户的资产不只由一个私钥完全控制,而是通过提前写入规则的智能合约管理,包括设置管理权限、账户恢复,转账限额等,使得用户即便泄露或遗失记录私钥的物理装置,也有办法保证不会丢失所有资产。
(3)更多高质量、高流动性资产即将上链
链接投资人和资产是所有交易平台的本质功能。受限于目前主流 DEx 上的资产多以 utility token(实用型通证)为主的现状, utility token 的使用场景尚未大范围铺开、价值捕获较模糊,导致其交易流转的需求及用户数受限。
随着区块链升级至中国的国家级战略, 将带来一轮新型数字资产的诞生,像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用户数据等等,市场空间极为广阔。有分析机构预测,仅供应链金融资产上链就有望在三年之内达到 3.6 万亿人民币,这将超过现有所有数字货币的总市值, 届时分布式交易平台架构可能因为更多高质量数字资产的流转需求而变得普及。
(4)底层硬件系统发展实现突破
公链实现商业级的应用,面临的天花板不只是软件系统,硬件的发展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水桶效应,如:区块链系统由于采用分布式存储,每个节点都要复制信息,对带宽供应速度提出很高要求;其次,交易需要验证,对 CPU 的计算能力有要求;另外,所有的交易记录要保存下来,因此对硬盘的 I/O 速度也有要求。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区块链底层硬件系统将实现新的突破, 为商业级金融公链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