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题目3: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应如何应对?
答题指导:
第一,我们说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定制的答案,这本应该是常识,但却成为大家答题时遇到的坑。
第二,很多同学碰到题目后不假思索的开始死记硬背模式了,完全不顾题目的问法,照搬无误,不知灵活变通,你的答案就是僵硬的,看似都写上了,其实分数高不了。
第三,譬如,一个真实性问题,你的知识点不应该是传统的,在这里应该是结合题目语境具体分析,体现为“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挑战要突出这个方面,措施也要突出这个方面,说白了是技术因素。
第四,此外,还会有同学忽略掉“挑战”部分,直接去答“应对”。答题不全面,遗漏要点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还是练习的少。
●
答案范文1
●
答: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职业属性。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使新闻报道的速度、呈现方式以及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带来技术便利的情况下,对新闻真实性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性面临的挑战
(一)盲目追求速度,网络信息“把关”缺位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信息发布速度呈现即时性的特点,“零时差”的时效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的扩散信息。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新闻生产者片面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把关”主体缺位,疏于对新闻内容的证实,在大数据和移动分发平台的支撑下,使得流言、谣言“满天飞”,大大降低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大学生偷外卖”事件一经传出就被广大网友评论转载,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前,流言四起。
(二)新闻传播碎片化,网络反转新闻泛滥
基于算法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应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由于社会地位、阶级利益等的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又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新媒体时代下,算法个性化推送造成了新闻的碎片化,新闻信息不全面、片段化,用户的选择难度大,很难去全面的把握信息,在没有证实新闻真假的情况下,零碎的信息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拼凑,可能会作为新的新闻加以传播,造成反转新闻的泛滥。网友发布“小学老师体罚学生致学生吐血”帖子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版本的网友猜测,对于不知道这个事件的用户来说,这些虚假的猜测就是这些用户眼里的“真实新闻”。
(三)网民情绪代替事实,“后真相”时代来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受众借助新媒体技术,不单单是新闻的接收者,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传者即受者。由于受众个体的职业道德低下、媒介素养缺失,加上信息的碎片化,导致虚假新闻泛滥。网民受情绪的影响,忽视新闻的真实。新闻生产者被情绪左右,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极易生产假新闻,新闻真实性难以保证。
二 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增强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一)加强新闻事实核查力度
正是因为信息的即时性传播特点,在新闻发布前,新闻生产者要告知受众新闻的来源,加强核实新闻内容的力度,提高新闻的质量和可靠性。当出现反转新闻时,尽快查实辟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主流媒体应加强自身的“把关人”意识,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对专业媒体人的培训,确保新闻把关的质量。发现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内容时,及时处理,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严厉打击假新闻生产者。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追溯信息源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确保数据储存和移动安全的最新方式,它将数据化整为零分别存放在数以千计的节点上,并使用一种强大的加密技术,将这些数据相互锁定在一起,从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新闻编辑制作更加具有独立性,利用区块链中去中心化的分布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去主观性的核查极大地降低了新闻事实核查的难度和工作量,也可以有效防止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
(三)引入算法人机结合,加强把关力度
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下,主体地位发生了显著的提升,不再是被动的新闻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用户。在传统的新闻生产者把关的模式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人机结合加强把关力度,这样既可以排除新闻生产者由于主观情绪导致的新闻把关不严,同时增加了把关的客观性和效率。
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指出,“在技术崇拜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危机不是对规则的违背而是无规范的真空”。处于新媒体新时代的我们,应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新闻真实性,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答案范文2
●
答: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性不断遭到挑战。
一、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性遭到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虚假新闻滋生。
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更倾向于碎片化的传播。碎片化传播迎合了用户浮躁的心态,以及迫切获取信息的习惯。但与此同时,用户难以把握全面信息,且极易用情绪代替理智,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后真相现象不断滋生。
(二)流量至上时代,社会效益冲击新闻伦理。
网络时代,点击率、浏览量成为各网站平台竞争攀比的标准。加之面对海量信息、多种来源,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一些新闻从业者,急于成名,或谋取利益,不惜弄虚作假,由此新闻真实性遭到挑战,新闻伦理遭到冲击。
(三)过于追求信息时效性,把关人严重缺位。
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即见即传”技术支持下,信息的“零时差”传播成为可能,一些平台为了第一时间发出新闻,往往不能反复确认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片面追求报道速度而疏于“证实”新闻信息的准确性,极易威胁到新闻的真实性。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把关人严重缺位,无法做到所有新闻信息都精准把关,于是新闻真实性大大降低。
(四)深度伪造技术提升,新闻真实性难以保证。
深度合成的开源技术和软件,所造成的虚假音频、视频、内容都足以以假乱真地骗过大多数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下,利用技术造假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将庞杂的信息中一些内容进行造假或改编,便极易影响新闻的事实真实、总体真实、本质真实。
二、增强新闻真实性的应对措施
(一)网络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新闻真实性把关。
新媒体时代下,应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平台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严格控制信息输出,将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精准把关,为用户推送把关过后的信息。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分布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去主观性的核查,由此极大降低新闻事实核查的工作量,有效防止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
(二)监管部门:完善网络治理条例,加强新闻真实性核实。
作为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网络治理条例,明确新闻传播内容底线和原则。建立和加强管理、审核机制,提高审核人员职业技能,完善网络治理条例,由此提升新闻真实性。
(三)政府部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虚假新闻的出现。
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应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及信息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闻的审核制度,对不实新闻、虚假新闻建立明确惩罚制度,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公民新闻发布者新闻提供依据。
(四)媒体行业:提升素养高度自律,保证新闻真实性内容。
作为受过专业培训的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运用一切手段,通过不同渠道,对信息的真实度进行检验。而作为公民记者,或者“自媒体”的新闻发布者,也需要提高新闻媒介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高度自律,从自身做起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由此,我们更应从多方面共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